老爸上週開刀住院,同人和弟弟輪流照顧他。上周五晚上輪到我照顧,臨睡前看了弟弟留下來的報紙,剛好讀到李家同投稿的〈考理財?弱勢孩子連打折都不懂…〉,反對將理財納入考試內容,以為會加重學生的負擔,而且認為弱勢根本無財可理,還會讓對理財有興趣的人讚賞這種「不勞而獲」的賺錢方法,將會成為社會的一大災難。
說真的,同人看完這篇文章還真讓我感到困惑,我感覺到李教授的論點似乎過於簡化並且似是而非。相較於李教授的文章,我認為另一篇國小校長的文章就比較中肯;贊同國中小教理財,但不需另設科目做教學。沒想到後來有機會和在國中任教的老弟在討論這個主題時,他居然支持這種簡化的觀點,真是令人感到不可思議,想藉此篇文章表達我的看法。
從邏輯上來看,李教授反對國中將理財納入考試的論點有明顯的邏輯謬誤。
首先,他提到在台灣,無論多麼簡單的玩意兒,只要納入考試的範圍,就會使孩子們叫苦連天,因為補習班會絞盡腦汁想出一些難題,老師和家長不敢和他們對抗,只好默默地接受,壓迫孩子念難的東西。所以將理財納入考試只會加重學生的負擔。
然而,如果這個論點可以成立的話,那不管考試要考什麼科目都會出現同樣的問題,那麼為什麼其它科目不會造成學生的負擔,而理財卻會呢?不然是否意味以後國中不應該改變考試的科目,以免增加學生的負擔,那如何培養出能夠適應世界快速變遷而具有競爭力的下一代呢?
再則,李教授說弱勢孩子無財可理,所以會覺得學理財很無聊,甚至很可能會讓他們產生自卑感,而且理財的知識很難,不上補習班的弱勢學生一定很難搞懂一些理財工具的觀念。但這個論點卻忽略了許多優秀的投資者,像巴菲特,葛拉漢等大師,他們小時候都很困苦,家中無財可理卻仍然可以成為知名的理財專家。
最後,也是同人認為最要不得的以偏概全與扭曲。李教授說理財是一種不勞而獲的賺錢方法,他把在股市的投機等同於理財,這不是因為無知,不懂正確理財知識,就是別具用心的進行偷換概念的扭曲,相當令人不以為然。
事實上,財富並不是罪惡,不懂得正確運用財富而使生活變得一團糟才是。理財不等同投資工具的炒作,而是培養正確用錢的觀念。同人非常不能認同這種用自認為優越的價值觀來進行對理財知識的貶抑,我認為這種本位主義只是自以為是的膚淺!
同人認為,國中生應不應該學理財、怎麼學、如何評量學習成果,這些問題都是可以理性討論的。就像同人的 EMBA 同學所說的:
其實還是回歸教育的本質來看,教什麼,如何評量。不能用一個很簡單的說法來看這件事。
因此,教育論述的重點不在理論,而是必須合乎邏輯,才能讓人進行理性的分析與判斷。同人看到李教授堂堂一位學者,立論讓我們看不到讓人信服的邏輯,實在是令人遺憾呀。也正如噗友 hi 爸所說的,他的主觀偏見只是因噎廢食,外加自大而已。
我覺得用遊戲的方式或許不錯
有時學者似乎反而把問題想的太複雜了。
學理財,其實應該從小就機會教育。據說我四~五歲左右,當時好似一顆糖五角時,我媽給了我五元,我問我媽這錢可以做什麼,我媽說可以買糖啊,一顆五角,我把錢還給我媽,說因為這樣找的錢我不知道要幹嘛,先把它存起來好了(看倌可以笑我笨,怎麼不買十顆糖,抱歉我太小孩不會乘法)。幾年前,我姊的女兒大概四~五歲時跟著她去超市買東西,逛著逛著,外甥女突然對我姊說,「媽媽你買太多了啦,我們要省錢」。故事中兩位主角的媽媽都未曾刻意教過這些理財觀念。
想一想,我也贊同國小校長的說法,教學可以更加生活化具體化,當時事發生卡債風暴,我們多少就可以機會教育教一點點觀念,孩子是會不自覺的吸收學習的。且看上面我和我外甥女的例子,四~五歲沒特別教就有一點點理財觀念了,教學可以從生活中舉例會來的更直接更易懂。
李教授會不會與所謂弱勢或是中低收入的族群有太大的鴻溝?理財可以從小至一元兩元節省,然後好好規劃金錢的使用開始就是理財,大則可以是定存、股票、基金等投資,感覺投資與理財被錯誤的劃上等號了。
只是閒逛居然看到這麼令我贊同的觀點!:D
因為最近的一些新聞以及看了他所發表文章,使我重新認識了李家同教授,(以前只對讓高牆倒下吧有印象)但也愈來越對他的想法不以為然,早已有了想寫一篇文章的想法了。
希望台灣一般人能理解雖然身為大學者大教授但是他們依然會有他們自己的主觀想法或意見,無關對錯,只是不要一昧接受才好。
雖然我知道李教授非常有愛心,非常致力於公益,但我套一句我自己發明的話是”好人不一定會做好事”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