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邊緣決定企業策略

windlove 提到

軟體是否為公司的核心,其實要看是公司的策略,軟體永遠都只是個工具而已。

我卻認為「永遠」一詞太過武斷,雖然軟體常常是支援企業策略的工具,然而,軟體卻也常常促成企業環境的劇烈變化,為了達成企業目標,企業策略就必須要與時俱進以適應環境。換句話說,企業邊緣決定企業策略,而在全球化、知識經濟及強調組織變革的今天,軟體技術進步往往是造成企業從邊緣開始演化進而促進企業核心的變革之關鍵因素。

所以,企業必須依據自企業邊緣所取到的資訊,透過策略程序的加工過程,制定出可以達成企業目標的可行組織策略;而不是像過去先預測市場的變化,然後依照公司的目標與核心能耐訂出組織策略。誠如石頭成所言:"如果有人說「我們具有競爭優勢」,卻沒有提到跟誰比或是相對比較基準,那麼這個人所說的競爭優勢,只不過是一種「感覺」而已,沒有實質意義。",所以,缺少前線作業人員回饋工作經驗與現場知識、缺少知識工作者回饋專業知識,企業的策略很難能夠回應環境嚴峻挑戰的,因為企業將缺少對變化的反應能力。

換句話說,不了解企業環境的情勢所制訂出來的競爭策略,並不會得到競爭優勢。因此,對 windlove 的下述觀點:

外包,如果做的好,就會像當初台積電一樣,把IC封裝做到超專業,讓你不包給我都不行~~軟體公司少的是這一塊吧…

但以委外業者的策略角度來看,這樣做卻會令我們感到不安,尤其是當思考到「在缺乏企業領域知識的情況下,對於什麼都想包的印度人而言,我們會有競爭優勢嗎?」的問題,很顯然地,我們找不到可以樹立差異化的立基點,決勝關鍵就只有削價競爭的惡性循環了,這對台灣資訊服務產業的永續發展而言,可並不是好主意呀!記得黃世禎老師曾邀請過 TASC 的葉顯榮學長做一次專題演講,我在演講結束後曾經提問:台灣的軟體產業未來該走韓國模式還是印度模式呢?葉學長給我的回答是:"台灣要走台灣模式,軟體技術須結合領域知識才可以為台灣軟體業打出一片天"。這也就是台灣資訊服務業的重大商機:「台灣資訊服務的優勢在於具備專業垂直領域的知識,並藉由結合 IT,可發展出不同於其他國家差異化的委外商業知識與解決方案」何心宇等著(2004),「策略性委外經營模式與商機」,《新興資訊服務模式與商機研究分析》,資訊工業策進會資訊市場情報中心出版。,我們自己千萬不可妄自菲薄呀!

所以,對於喲哪桑學長提到:

任何事情要不要包給別人做,原理大約是如此,未必全取決於你今天擅長不擅長,核心非核心。軟體開發與設計,就註定不該成為做汽車的、做機車的、做 3C 的、甚至賣檳榔的核心技能嗎?這種說法,就好像說人和組織不能成長、學新的東西一樣,讓我納悶不解,更讓我討厭。

我深表同意,事實上,組織企業是「整體大於總和」的有機體,必須視為複雜適應性系統,在此節錄〈決定論與我的反抗〉的複雜觀點所提到幾段話來說明:

使生物異無生物的的特殊生命力是一種剎那湧現的,整體性的特質, 而非其體內的生理化學成分的本質。它們無法完全用機械性的語彙來解釋。任何有生命或無生命的東西,其「組成成分的時間與空間因素」,乃是決定它成為何種東西的關鍵因素。

人的生命, 宇宙的現象, 就是這樣由小層次組成大層次時所發生的「突現」 而來(每一層次本身都是一個所謂的 「複雜適應性系統」)。

人雖然是由神經細胞, 肌肉細胞, 等各種細胞所組成, 但我們並不等於是一群細胞的組合,而是個有感情,會思考,活生生的人。

同樣的道理,企業組織也並不等於是一群人的組合,而是個有願景、會思考、有生命的企業組織。所以,核心來自於企業在混沌邊緣處的自我組織,以維持動態的穩定及平衡狀態,而非固守僵化死寂的靜態平衡狀態。邊緣決定策略,我們更可以說,核心表現在發生於邊緣之自我組織的能力以回應外界變化,若不明此理,卻只想固守核心掌握一切時,核心已然失焦,它已不是我們所認為的核心了。

Powered by ScribeFire.

Please follow and like us:
分類: 策略, 管理, 組織, 軟體開發。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