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和命運

「命運決定性格」是人們耳熟能詳的一句話,它通常是用來說明性格影響命運的必然性。或許這句話聽起來是這樣的理所當然,導致一般人可能連想都不想就認定它是一項必然的真理。然而,如果命運是由性格來決定的,那麼性格又是什麼所造就的呢?

回顧我們自己的經驗,相信應該不難發現:性格決定命運,但另一方面,命運也一直主宰著我們的個性。因此,性格與命運之間的關係應該不是直接的線性因果關係所能解釋的。

關於性格與命運的關係,同人想到上個月,在公司迎新聚餐就有同事提到一個有趣的故事。有人問織田信長、豐田秀吉、德川家康,如果樹上的杜鵑不叫,而你又希望他叫,這時候你會怎麼辦?

織田信長第一個回答說我會命令牠啼叫,如果牠不啼叫我就殺了牠。豐田秀吉則接著回答說杜鵑不啼叫,我就逗弄牠,等牠高興自然會啼叫。德川家康最後回答說杜鵑不叫的時候,我就坐下來,等牠想啼叫的時候,我自然可以聽到牠的啼叫聲。同事說三個不同的人物,對同樣一件事表現出不同性格,結果命運也就不同,所以說這叫做「性格決定命運」。

但同人一直覺得「性格決定命運」的說法,其實是忽略了個體自由選擇命運的意志,這正是人類與其它動物最大的差別;具有反思與自由選擇的能力。我提到在心理學分為人格心理學、行為心理學、與認知心理學,三種不同心理學派面對個體行為改變的分歧。

人格學派認為個體的行為是由先天特質所決定,後天再如何努力也很難改變性格使個體的行為改變;行為學派則認為個體的行為,乃是外界環境對於個體產生刺激所得到的反應,因此個體的行為改變,需要外界環境提供足夠的誘因;認知學派則認為個體的行為,乃是個體基於某種情境的選擇,因此改善個體的認知有助於個體採取更適當的行為。但在場同事似乎並沒有人對這個話題有興趣,只好讓這個有趣主題的談論就此打住。

不過,在同人心中並未因此結束思考「性格和命運」的問題。在我的印象中,心理學這三種學派的分歧,可以從管理學的應用看到它們的蹤跡,例如領導理論就分為特質論行為論、以及權變論,代表這三種學派對領導的不同觀點。而且我們也能從此處發現,領導與命運的相似之處,正是兩者都是人們想好好掌握的事物,卻不見得真的能夠如願。

以「因果論」或是「決定論」的觀點來看,「性格決定命運」絕對是牢而不破而難以撼動的信念;人類的行為受到「基因」或是「性格」的影響,想要透過意志力來改變行為習慣,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但同人反對這樣的觀念,因為它是完全忽略人類意志對改變行為的影響。記得以前曾經對深林以為「華崗之狼」應該被永久隔離提出我反對的意見,但太過強調人格心理學派的觀點,忽略人類有自主反思與自由選擇的能力,並且武斷地認為犯錯的人沒有改變行為的能力,讓同人深深地覺得不以為然。

當然,無可否認地,人類和其它的動物一樣,行為必然會受到本能的影響。但我們仍不能忽略人類身為萬物之靈,我們的意志可以介入控制本能,因此可以透過意識來改變自己的行為習慣。

依據榮格心理學的觀點,本能根植於生理,而以衝動、思想、記憶、幻想和情緒進入心靈的領域。但人類有能力選擇、反思,可以順逆本能的衝動而行,因此榮格認為人類行為的本能部分,其決定性遠不如動物,然而人類在某種程度上,會受到心靈不同的生理需求與過程的影響。榮格稱本能為人類存在的「弱項」(partie inferieur),而意識為人類存在的「強項」(partie superieur)。[ref]朱侃如譯(1999),《榮格心靈地圖》,p.142,立緒文化。[/ref]所以人類可以意識到改變的需求,並尋求改變的有力行為,設法盡力使自己學習改變行為,然後創造屬於自己的命運。

然而,人的意志力的介入不見得可以完全控制「基因」或「性格」的本能反應。我們經常很難控制我們自己的行為,在理智上知道不應該做或應該做的事情,但實際上我們就是無力反抗或是無法採取行動。似乎心中存在著惡魔,當它出現掌控局面時,自我只能聽命它的決定而行事,使得事件總是遵循著某種既定的模式在發生,於是更讓人根深柢固地認為是「性格決定命運」。

那麼,讓我們受到心中惡魔的驅使,到底這是誰主宰這一切呢?顯然,自我並不想做錯事,它只是無力反抗心中罪惡念頭的驅使。因此這一切或許只能歸咎於命運的造化了,不過命運造化弄人對我們其實是意義的。至少它可以讓我們在無法不犯錯或受到誘惑的情況下,依然能夠堅持決定做自己,並選擇以適當的思想、言語及行為來表現自己。

因此,一個人的性格固然會影響命運,但另一方面,他的個性也會受到命運的造化而調整。每個人都是一個完整而獨立的個體,擁有不同的氣質與秉賦。但當我們表現出這些先天特質時,可能會受到外在環境或是社會文化的衝擊,使我們內心產生創傷或是由意識所排拒的事物,並促使我們改變自我,決定自己如何與外界互動。

依照榮格心理學的觀點,自我意識會以人格面具來代表自己,而創傷及意識所排拒的事物則放在無意識中形成情結與陰影。此外,無意識還包括通往心靈深處的心靈自象(阿尼瑪阿尼姆斯),而最深層的集體無意識則涵蓋了普遍性的模式及力量,也就是所謂的原型與本能。

自我無法意識到無意識的存在,因為它們是無意識,只能透過投射在其他人或事物上,或是超現實體驗來經驗到它們。潛意識透過各種管道將無意識浮現在意識層面上,目的是為了讓自我可以發現平常所意識所不知道的自己,並從中擴展與提昇意識的層面。

因為我們對無意識的無知,所以認為命運是造化弄人,但實際上這可能是本我體現自己的重大計劃;潛意識創造命運,然後讓「命運主宰性格」。我們可以透過命運來提昇我們意識的層次,與內心的陰影及幻象來進行對話,然後整合無意識朝向個體化的實現,用來發展本我的獨特性,並且超越宿命的限制。

這也是必須認識自己,進而有意識的以思言行來實現我是誰,也就是所謂的「知命造運」。然而,如果我們沒辦法意識到命運正在發生影響,或即將對未來產生影響。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只是無意識讓性格帶我們在載浮載沉來到命中註定的地方。

因此「性格決定命運」只是我們在無意識下的一種選擇,是一種對命運茫然的選擇,把命運歸因性格使然並非為自己生命負責的態度。就像同人在〈命運與實相〉中說過的:

如果您無法有意識地察覺並創造您的意圖,只是無意識地生活並重覆生命的某些過程,期望得到某些預期結果的話,那便很難掙脫集體意識對命理所作的迷思,然而不論有意識或無意識地生活,應該或不應該都是不存在的。您的體驗都是自身的選擇與決定,每個人會有不同的選擇,事情並沒有絕對的對與錯,但對於您的人生的進展卻造成了有效與無效的差別。

因此,生命可以積極地從人格學派走向行為學派,這時候我們可以會說「我絕對可以為自己的生命做一些改變,而不是無能為力地讓性格來限制我的未來」當一個人決定為自己生命負責,他將會知道「我是誰」, 並且表現出身為自己的行為,於是他開始表現並體驗自己決定的自己,創造出屬於自己的命運實相。

然而,命運終究是存在著很多複雜的情境,有時候我們對事物的期待,不見得是採取什麼行動就能夠令它改變的,反而對它們不抱持太多的期待反而能夠讓事情有更多轉圜的餘地。因此以認知學派的觀點來看,創造命運的重點是我們能不能對自己具備足夠的信心,不論事物如何轉變,都能夠更有彈性的適應一切的變化。

彈性意味著我們必須有足夠的多樣性來包容事物的變化。所以「命運主宰性格」正是讓我們發展出更成熟而兼容並蓄的人格特質,它不期待決定事物的最後發展,而是創造與環境的雙贏局面。

因此,在文章開頭提到的故事中,我們固然可以用「性格決定命運」來解讀三位人物的答案,但同樣地我們也看到了運用不同心理學派的命運或領導觀點。人格學派強調特質與力量的運用、行為學派強調採取行動促使事物改變、認知學派則是增加彈性來適應生命情境的改變,這同時也正是「命運主宰性格」的寫照。可見命運與性格的影響並非單方向的,而是彼此會產生複雜的作用。

由此可知,當我們從星盤中看到一種性格,它會造就出那一種命運實在是不能輕易下斷語的。因為人們永遠可以選擇他們是否有意識的面對命運,而這點是決定於個人的意志,而並非能從星盤中決定的呀。

Please follow and like us:
分類: 占星, 心理, 心靈占星學, 思考, 新時代, 生活感觸, 領導。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

在〈性格和命運〉中有 4 則留言

  1. 賈修表示:

    推薦一本書,可以提供不同的思考角度
    大腦決策手冊 (How We Decide)
    作者.雷勒 Honah Lehrer
    譯者.楊玉齡

  2. jim yeh表示:

    相信賈修對這本書一定很有心得,不妨分享您的看法。這篇文章並不想太著力任何理論,雖然用它的確是以榮格心理學為基礎,但榮格的學說正是強調心靈體驗的真實,而非泛理論而忽略現實。所以意識當然是決定行為的重點,但別忘了很多時候我們都是任由無意識帶領我們做出自己不知為什麼的行為舉止。我們歸咎於命運,只是因為意識不到由無意識所做出的補償作用呀。

  3. 自動引用通知: 是因果還是巧合? « 同人的生活派對

  4. 自動引用通知: 占星學的三大勢力(中) « 同人的生活派對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