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星學如何實現生命意義?

我們的行為常受到本能的限制,沒辦法隨心所欲地做我們自己。本能或者說欲望,是遵循享樂主義;具有追求快樂、避免痛苦的傾向。於是當我們肚子餓了就必須進食,睏了就必須睡覺,還有性本能生育子孫讓生命延續下去。本能的力量讓我們幾乎無法抵抗,這和其它有行為能力的動物似乎是沒有什麼差別的。

然而,身為萬物之靈,人還是可以運用意識來控制自己的行為。即使受制於本能或是欲望,但意志力的介入與干預可以決定讓命運往不同的方向發展;決定如何滿足本能的需求,並實現生命的意義。即使餓了我們還是必須要吃,睏了還是必須要睡,還需要滿足本能的性欲,但我們對滿足需求的內容是可以選擇的,甚至可以讓欲望昇華而造就出藝術與文化。

換句話說,人可以選擇如何滿足「心理需求」,從基本需求的滿足進展到較高層次的滿足,以求實現生命的意義。心理需求的來源包括較原始欲望的本能層面,以及渴望人生意義的意識層面。依據馬斯洛的需求層級理論,人的心理需求可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歸屬感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以及自我實現以後的「高峰體驗」。有趣的是,占星學宮位的安排,剛好符合馬斯洛所提出的六大心理需求。因此,基於馬斯洛的需求層級理論,同人想要探討占星學如何實現生命意義。

心理需求

依據馬斯洛的需求層級理論,個體成長的內在動力是動機。而動機是由多種不同層次與性質的需求所組成的,而各種需求間有高低層次與順序之分,每個層次的需求與滿足的程度,將決定個體的人格發展境界。因此了解心理需求將有助於我們認識個人成長的動機。

馬斯洛提出需求層級理論,最早是應用在組織激勵理論的研究上。爾後,馬氏再加入包括他對人類好奇心的觀察來延伸他的理論。這個理論和其它發展心理學的理論共同描繪出人類的成長階段。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2010, May 2). In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Retrieved 05:35, May 3, 2010.

需求層級理論將人的需求劃分為五個層次,由低到高,並分別提出激勵措施。心理需求由低層次到高層次分別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Denhardt, Robert B..Managing human behavior in Public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s.California, U.S.A:SAGE Publications, Inc,148-149.ISBN 9781412956673.

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生理需求是為了人生存的最基本需求,因為如果生理需求無法滿足,人體根本無法繼續運作。人體需要呼吸、飲食及體內平衡來保持生存、衣物和住所提供的保護、還有性的本能以形成種族的繁衍。

當生理需求相對地滿足時,安全需求將會居於優先順序並且主宰人的行為。安全需求必須在人們嚮往一個可預見的,有秩序的世界中,讓不公平和相互矛盾的事物受到控制,並且希望常見熟悉事物而很少看見不熟悉的事物。安全需求包括人身及財產的安全、健康與福利、以及對抗意外與疾病及其不利影響的安全防護網。

在生理及安全需求滿足之後,人的第三層需求是社交與感情的歸屬。這方面的層次涉及一般以情感為基礎的關係,例如友誼、親密關係與家庭。人類需要感到歸屬感和接納,不論它來自一個大型的社會群體或是小型社會關係,他們需要愛別人與被別人所愛。如果缺乏這些要素,很多人變得容易孤獨,社會焦慮,臨床抑鬱症。

感情的歸屬需求經常可以克服同等壓力強度的生理和安全需求,例如厭食症可能是為了感情的控制與歸屬感,而忽略要飲食和為了身體健康的安全需求。

人人都需要被他人尊重並且感到自尊及自重,尊重代表正常人渴望被接納及受到他人重視的欲望。人們需要讓自己得他人的認同並且進行活動以便感受到對他人有貢獻、感覺到被他人接納與自我價值,不論是在工作或是在休閒生活。在這個層級心理需求不平衡會導致自尊心低落或是自卑情結。

自尊心低落的人需要他人的尊重。他們可能尋求名利和榮耀,而這又依賴於他人。但很多自信心低落的人,並沒有辦法改單單靠著從外界得到名利、尊重和榮耀來改變他們的觀點,而是必須先接受他們自身的內在。如同抑鬱症的心理失衡,也能夠阻止從外界及內心世界兩個層面來獲取自尊。

馬斯洛指出尊重需求有兩種版本,較低的一個是需要別人的尊重,需要地位、認同、名聲、威望及他人的關心。較高的則是需要自尊,需要實力、能力、掌握、自信、獨立和自由。後者需要更高的職級,因為它需要更多內在能力來獲得經驗的貫通。剝奪這些需求能夠導致自卑情結,軟弱與無奈。

自我實現需求是關乎一個人的全部潛力,以及實現潛力的能力。馬斯洛提到這項渴求是渴望變得更多,去成就一個人有能力成就的一切事物Maslow, Abraham.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Harper and Row New York, New York 1954 p.92。這雖然是對自我實現需求的廣泛定義,但當應用在個人身上時,需求卻很具體。

例如一個人可能有強烈的願望,去成為理想的父母,有的人可能會表現在運動上,而有的人可能會表現在繪畫、攝影、或是發明Maslow, Abraham.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Harper and Row New York, New York 1954 p.93。一個人要對自己的自我實現需求得到清楚的認識,首先他不僅必須實現前面提到生理、安全、愛、尊重等需求,並且還必須掌握那些需求。

除了上述的五個層次的心理需求外,馬斯洛在晚期還提出了超自我實現需求。當一個人的心理狀態充分的滿足了自我實現的需求時,所出現短暫的「高峰經驗」,通常都是在執行一件事情時,或是完成一件事情時,才能深刻體驗到的這種感覺,通常都是出現在藝術家、或是音樂家身上。

例如:一位音樂家,在演奏音樂時,所感受到的一股「忘我」的體驗。一位藝術家在畫圖時,感受不到時間的消逝,他在畫圖的每一分鐘,對他來說跟一秒一樣快,但每一秒卻活的比一個禮拜還充實。維基百科編者 (2010). 需求層級理論. Wikipedia, . Retrieved 06:25, 5月 12, 2010.

宮位與心理需求的結合

馬斯洛把較低階的三種心理需求稱為「匱乏性需求」,而將「高峰經驗」包括在內的三種較高階的心理需求稱為「高層次需求」。他認為人只有在匱乏性需求得到滿足之後,才會可能去追求高層次需求的滿足。但這樣的觀念也是讓需求層級理論最受到質疑的地方,人們不見得在人生沒有感到匱乏時,才會去追求人生較高層次的追求。此外,Frederick Herzberg 提出的激勵保健理論與馬斯洛的理論產生不同的結論:低層次需求的滿足,並不會產生激勵效果,而只會導致不滿意感的消失。

然而,馬斯洛需求層級理論仍然是應用最廣的激勵理論,而且以發展心理學的觀點來看,隨著生活經驗的擴展,我們將可以發現心理需求與占星學宮位的安排,其實存在著不謀而合的巧合。

占星學的十二宮位,第一宮稱為命宮,代表個人自我意識的存在。第二宮財帛宮為養命之源,代表可供給個人用來維繫生命的金錢或物資。生命必須要能夠存活下去,否則自我根本就無法存在,所以自我必須要有能力得到讓生命能夠存活的資源。當然,對於沒有能力存活的嬰幼兒來說,其生命的成長與發展,必須由父母來提供他的衣食及健康所需,嬰兒透過啼哭來要求父母給予他需要的食物、健康及撫慰,如同在八字中以父親為正財。由此可知,財帛宮代表的是維繫生命存在所需的生理需求。

第三宮兄弟宮,代表個人接收外界的資訊與學習。第四宮的父母宮,則意味著父母對個人的保護、與介入兄弟姐妹紛爭的管束。當然對於嬰幼兒而言,除了父母之外,最早與外界接觸的人就是哥哥或姐姐。如同在八字「劫財」的觀念一樣,哥哥或姐姐為了弟弟妹妹出生來共享父母的愛與爭奪資源,會藉機欺侮弟弟妹妹,而弟弟妹妹也要學習如何與哥哥姐姐爭寵,來獲取更多的關愛。父母的管束就像在兄弟姐妹彼此「嚮往一個可預見的,有秩序的世界中,讓不公平和相互矛盾的事物受到控制,並且希望常見熟悉事物而很少看見不熟悉的事物」。因此,四宮代表的是提供安全感的安全需求。

第五宮子女宮,代表個人的玩樂、創造力與戀愛。第六宮奴僕宮,則代表個人開始投入社會來工作。占星學以第四宮代表生理發展的成熟,第五宮則代表心理發展的成熟。第五宮的發展象徵嘗試創意的發揮,在這個時候會試著創造許多新的事物,並從中得到樂趣與快樂。這個過程也包括結交異性、或嘗試認識不同領域的朋友,大家一同玩樂並開始嘗試過去不熟悉的事物,並且發展社交的能力。等到投入社會工作,便會運用創意、感情、或社交等能力來與組織或團體產生社交上的關係。人們需要在團體中服從規範及負責,然後在團體中得到感情的歸屬感,這是與第六宮有關的事物,所以六宮代表的是愛與歸屬感的需求。

第七宮夫妻宮,代表他人及外在世界有關的事物。第八宮疾厄宮,則代表危機、挫敗與個人的潛力。面對他人與個人的分立,個人除了意識到自我的存在之外,還會意識到他人與外在世界的存在。為了維繫個人與環境的和諧,個人必須對外界表現出美好的形象,掩飾自己的缺點,並且展現自己擁有的名利、成就、榮耀以獲得他人的認同與尊重。然而,對於缺乏自信的人,依賴外在的名利、成就、榮耀並不能滿足個人希望受到尊重的需要,而是要提昇自己的內在能力;面對危機、挫折而能接受挑戰表現出個人潛力來突破難關,才能真正的受到他人尊重,這是與第八宮有關的事物,所以八宮代表的是尊重的需求。

第九宮遷移宮,代表有關個人成長而做出重大改變的歷程。第十宮事業宮,則代表關於個人理想與志業的實踐。九宮的歷程是指,個人經過努力奮鬥,在社會上獲取了受人敬重的名望與地位之後,想要面對真實的自己,體驗自己無法在真實世界實現的夢想,於是決定離開自己熟悉的環境,到自己嚮往的世界去追尋個人不同境界的成長而深造。而當經歷這種為成長而改變的歷程之後,才能帶領個人對自己有更深入的認識與體驗,以成就自己人生的使命與實踐理想,這時候代表個人已經進入十宮的生命經歷,因此十宮代表的是自我實現的需求。

第十一宮福德宮,代表社會及公眾有關的事物。第十二宮相貎宮,則代表心靈、宗教、與藝術相關的事物。在過去在同人以為馬斯洛只提出五項心理需求時,以為占星學宮位與前五項心理需求如此吻合的情況下,應該存在第六項安老需求,原因是因為十二宮代表退休以後的生活,加上安老需求才會讓心理需求與生命歷程更完整的搭配。

不過,事實上馬斯洛已經提出第六項心理需求是自我實現的高峰體驗,其實比安老需求更好的是表達生命需要心靈與精神層次的成長。十一宮的生命歷程與個人對社會及公眾事物的貢獻有關,當個人滿足自我實現的需求並且傳達出讓社會更加進步的集體意識後,心靈上的充實則會讓自己達到忘我的境界,有如藝術或宗教帶給人們的體驗,這些都是十二宮所代表的事物,因此十二宮代表的是自我實現後的高峰體驗。

星盤所顯示的生命意義

從宮位與心理需求的結合,我們發現十二宮位的陰性宮位,都代表一個心理需求;也就是二宮代表生理需求、四宮代表安全需求、六宮代表社交與感情的歸屬需求、八宮代表尊重需求、十宮代表自我實現需求、十二宮代表高峰體驗的需求。而與其相鄰的前一個陽性宮位都代表與心理需求相關的意志或行動;也就是一宮的生存的行動、適應的行動、社交的行動、修飾自我的行動、成長的行動、表達集體意識的行動。

這剛好和《易經》陽奇陰隅觀念是相通的,我們不難發現這是基於人類文化發展的共通模式,不論占星學、心理學、乃至於與《易經》的殊途同歸,出現此種巧合是不足為奇的。

從星盤中看到宮位與星體之間的關係,我們可以運用占星學來詮釋個人滿足心理需求的情形。以占星學的觀念來看,心理需求不應該有高低層次的差別。當然,以近代對人類心理的認識,人是需要意義的動物,因此自我實現應該是最重要的需求。在占星論斷實務上,我們也會傾向導引人們往事業宮所暗示的方向去發展,但同人並不認同將低層次的心理需求視作負面動機的觀念

同人並不反對高層次需求滿足也會讓低層次需求滿足的觀點,只是認為我們沒辦法忽略不同生命成長階段,所需要滿足的心理需求也會不同。問題不在於個體滿足那一種心理需求比較好,而是其身心成熟度是否到達可以滿足某種心理需求的狀態。如果身體與心智尚未達到成熟的標準,是不可能發展出較高層次的心理需求。從占星學宮位的觀念也可以理解,生命階段不同,所能經驗到的人生體會也就不同。

就像一個二、三歲的小孩,他們沒辦法瞭解高層次的需求一樣。在他們的世界中,或許只知道肚子餓了要吃東西,累了要睡覺,面對陌生環境或感受到不安情緒的時候會害怕,無聊的時候要找人陪他玩。他們很難了解尊重需求與自我實現需求的意義,即使你一直強加灌輸這些觀念,他們大概只會認為這是爸媽說的,所以很重要,只因為父母是他們生命中重要的人,這還只是滿足他們的安全需求而已。

因此,滿足低層次的心理需求,不見得是對生命沒有意義的事。有時候,生命有它自己的階段,只是我們不知道自己處在什麼階段,否則必然就可以發現某些生命的安排,其實並非是沒有意義的。因此,領會自己的生命意義,我們應該放下星盤星體的吉凶與格局;讓星盤呈現有意義的生命,是自己跟自己的生命比,而非強調特殊的星體或宮位的吉凶。注意流年引動宮位的心理需求,即使它可能不是高層次的需求,但也有認同它在某個生命情境表現的生命意義,才能讓它帶領我們走向實踐自我實現的坦途。

Please follow and like us:
分類: 占星, 寫作, 心理, 心靈占星學, 新時代, 易經思維。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

在〈占星學如何實現生命意義?〉中有 6 則留言

  1. 自動引用通知: 黃道十二星座的對待與流行 « 同人的生活派對

  2. 自動引用通知: 以占星學詮釋心理學三我 « 同人的生活派對

  3. 自動引用通知: 占星看婚姻和戀愛的差別 « 同人的生活派對

  4. 自動引用通知: 占星學體驗心靈實相的旅程 « 同人的生活派對

  5. 自動引用通知: 惡魔的枷鎖 « 同人的生活派對

  6. 自動引用通知: 占星學的三大勢力(下) « 同人的生活派對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