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的幻覺與真實

上週同人看了愛麗絲分享她最近前世催眠的體驗,又看到她後來表達對催眠想要說的事,讓我想要分享有關心靈幻覺與真實的看法。這篇文章想以新時代思想的觀點和榮格心理學來探討心靈的幻覺與真實。不過我要事先言明,這篇文章並不想介入任何事件的紛爭,或者評斷任何紛爭的是非對錯,純粹只是看到好友的分享而藉這個機會來表達自己的觀點;不是要附和誰或反對誰的看法,而是要本著求真的精神,來分享個人在心靈方面的體會。

可能從《前世今生》這本書的出版開始,人們開始重視到用催眠進行前世回溯的心理治療效果。「前世催眠療法」突顯了今生的問題,可能是由於前世所結下的因緣;也就是說,在我們身邊的人,很可能和我們不只在今生認識,而是已經在一起相處了好幾個前世,由今生繼續學習在前世未完成的功課。換言之,今生的煩惱可能是來自前世的因緣,因此,透過前世回溯,可以讓潛意識帶我們看到,今生必須進行處理的課題。

當然,對催眠不了解,或是沒有親身體驗過催眠經驗的人,可能會對接受前世催眠回溯的人看到的前世有所懷疑,認為這些有關於前世的影像,很可能是他們的幻覺。然而,對於心靈而言,探討前世的影像是否是真實存在的問題,同人認為這並不是重要的問題。因為依據物理學多重宇宙論的觀念,宇宙的歷史具有多重的可能性,某個事件可能發生在這個宇宙而沒有發生在另一個宇宙;也就是說有無數個的我,在不同的宇宙中經驗不同版本的前世。因此,質疑某一段前世是否是真的發生,那就像薛丁格的貓是一個沒有答案的爭論。

那些在別的宇宙發生,而不在這個宇宙發生的事件,在新時代思想的「賽斯資料」(賽斯書)中叫做「未知的實相」。賽斯提到我們不只有一個肉體,也不只活在一個世界。我們還有許多「輪迴的自己」和「可能的自己」活在不同的時空,與我們不斷地交互影響。這些其他的存在從未消失或死亡,我們看不見因為我們尚未打心眼,探入「未知的」實相。「未知的」實相超乎感官所及的世界,人類正處在意識擴展的門檻上,再進一步就可以揭露這多次元世界,並藉此增益自己的個人生活。

除了轉世之外,賽斯還說明了其他可能性的運作──許多人生中未被你選擇的路線,也在另一個實相中實現。而在當今這世,我們也可能有如手足一般的「對等人物」生活著,以不同的變奏和你共同致力於特定的挑戰。所以,以新時代的宇宙觀來看,我們從潛意識看到的影像,正是不同版本的我活在不同時空的歷史,不管是「輪迴的自己」、「可能的自己」、甚至是「對等人物」其實都是真實自性的一部分。

我們遠比我們知道到的自己還完整,只是自我對自己的覺知不夠全面。潛意識顯示的影像,是為了表達心靈深處的內涵,以提供擴大意識覺知的途徑。在自我意識之外,潛意識表現出豐富的想像與創意,以各種象徵來表達心靈的直實。自我無法覺知潛意識深層的心靈結構,因為它們是屬於無意識,所以唯有透過無意識的投射,才能讓我們經驗到心靈的真實內涵。

榮格一直主張,無意識而不是自我產生的。我們毋須對我們的投射負責,要負責的是不能察覺它們,不能收回它們或對它們加以分析朱侃如譯(1999),《榮格心靈地圖》,P.185。因此,我們不需要對潛意識或是無意識的投射來負責,它們並非心靈的幻覺,而是自我不能對它們察覺與分析,以實現心靈的真實。投射不見得會產生幻象,但如果當自我拒絕承認它們的存在,它將無法選擇如何處理這些投射,並進而促進意識與無意識進行的整合。

自我為什麼不能接受無意識投射的存在?主要的原因是來自於自我需要安全感,而無意識的投射往往讓它感受到生命的不確定性而沒有安全感。但實際上,這種幻覺是自我基於對生命的恐懼而產生的。意識的確定感產生幻象,阻絕了體驗心靈真實的可能性。不過,同人這麼說並不是認為,要喪失意識才能連接心靈深處的集體意識,而是應該要讓意識與無意識進行深度的對話。

自我如果太堅持生命的確定性,它將會拒絕注入生命的可能性,以成就更有覺知能力與更具創造力的自己,進而意識到並體驗心靈的真實;另一方面,如果自我不夠堅定自己的立場,而喪失意識自我的主導權,而沒有辦法決定生命的意義,那麼來自心靈深處混亂的狂潮將會令自我難以承受,而使人有發狂昏冒的危險。因此問題並不在自我不該太有意識,而是它必須發展更大的覺察能力來容納生命更多的可能性。

依據榮格心理學的心靈結構,自我處在心靈表層,它是處理內在事物與感受內在狀態的協調中心。在心靈表層的內部,則包括人格面具、陰影、心靈自像如阿尼瑪阿尼姆斯等屬於無意識的功能性情結,而心靈的最深處則是代表集體無意識的本我。在這些心靈結構的組成中,自我與陰影、以及人格面具與心靈自像,這兩組一對以四位一體的觀念組合成心靈的一體兩面,也就是自我與陰影代表性格的善與惡,人格面具則代表個人特質的陽與陰。

從心靈結構善惡與陰陽對立的一體兩面,我們可以理解心靈的真實來自於接受多重樣貎的自己,然後據此發展出最符合最具自我特色的意識。賽斯強調所謂的無意識並非沒有意識,相反地,卻是心靈中最具意識的獨特性以及完整性。同人認為這就是「不思善,不思惡,如何是我本來的面目」的觀念。

當我們能夠深刻的面對自己,不去執著於刻板印象的善惡觀念時,這時候不管來自陰影的惡魔召喚也好,或是由心靈自像的引誘也罷,我們會清楚心靈的真實不在它們投射的對象,而是在於投射對象所代表的意向。這時候,我們就能夠選擇做真實的自己,那麼對於不明心靈真相者的質疑,想必要輕鬆的一笑置之,也其實並非難事吧!

Please follow and like us:
分類: 佛法, 心理, 新時代, 生活感觸。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