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陣子,看到朋友碰到人際關係的困擾,讓我很想寫一篇文章來探討失望與干擾行為之間的關係。在前幾天,同人也碰到與家人的意見分歧,發現自己其實也沒有處理得很好;雖然問題不大,但事後回想自己應該會有更有效的溝通方式,發現自己想要寫的文章正好可以用來檢視自己。加上這兩天,朋友似乎對他的困擾還是難以釋懷,於是驅使我動筆將這篇文章寫出來,希望能夠有助於解決他的問題。
人們對於周遭的人總是會抱持著一些期望,希望他們能夠按照我們的意思去做。然而,每個人對同一件事的想法不盡相同,當發現對方出現行為落差時,人們很容易因為感到失望而產生困擾,使他想要採取行動來解決他的困擾。
我們該如何解決失望所產生的困擾呢?一般人多半會採取行動來干擾對方的行為,以反制對方的行為來控制對方的行為。這樣做除了可以發洩不滿的情緒,使自己覺得好過一點之外、還可以讓對方感到恐懼而令他們改變。但實際上,對方真的會因為我們的干擾而改變他們的行為嗎?其實並不然,我們的干擾行為不但沒辦法令他們改變;而且還會對我們採取相對反制的行為,讓我們更加失望,就如同下面的動態模型所示。
因為我們的干擾行為也會使得對方失望。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對方自然也會採取反制行為以干擾我們的行為。於是,彼此的行為結構產生讓人更失望的增強環路,使得雙方更加失望而讓衝突愈演愈烈。如此可以想見,彼此的關係會因此受到衝擊,讓彼此關係出現裂痕,問題就更難以解決。
那麼我們該如何解決對方令我們失望的事件不斷重演呢?我們應該改善彼此關係而非糾正對方行為。就像同人在〈憤怒無補於事〉中曾經提到過的:
我們不一定要用生氣的情緒來回應事件。打破情緒失控的行為模式,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換一種更積極的行為反應;也就是設法改善我們與對方的關係,增進彼此互信與降低衝突的可能性,才能真正的解決問題。
我們的干擾對方的行為,或許能夠在懲罰對方讓他不好過。但同樣地,對方的反制之舉也只會讓我們更生氣,這樣除了嚴重傷害彼此感情之外,對於解決問題也只是於事無補。
然而,如何在意見分歧的情形下,以不傷感情的方式進行有效溝通,來解決對方令我們希望的問題呢?同人認為最重要的是不要期望改變對方,而是要尊重對方與我們的差異,才能進一步理解為何為彼此之間會出現行為落差,然後再針對問題進行對話,才能在維繫雙方的關係下,為解決問題而共同努力。
沒有人可以改變除了自己以外的人,因此期待他人改變往往最後只會招致失望,而干擾行為則是招致失望的具體舉動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