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不要玩猜心的遊戲

東方人的含蓄溢於言表,為了維繫人際關係的和諧,通常並不習慣直接說出心裡面的想法,而是喜歡用迂迴轉進的言語模式來溝通,希望對方能夠揣摩自己的心意,了解在言語之外的弦外之音。

當然,如果從言語的暗示當中,聽話者可以聽懂說話者所要表達的意思,有時候可以化解一些尷尬的場面,然而如果聽話者聽不懂、甚至是誤解說話者想要表達的意思,那溝通就會非常的沒有效率。不幸地是,有莫非定律的加持,後者比前者發生的機率然還要大得多,而且容易讓人覺得被操控玩弄而感到的不自在。

溝通不應該玩猜心的遊戲,要別人猜中你的心思,這是很累人的一件事,換做是自己,可能也不見得會猜中對方的心思。有時候,當我們對別人的行為感到失望時,應該用直接的方式表達我們的在意,而不是期待對方想清楚,然後做到符合自己沒有說出來的期待。

如果我們沒有說出對他行為的期待,又要求對方能夠「具體」做到我們的期待,這其實是非常矛盾的,甚至於這只能說是自找麻煩而已;有時候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想什麼,又如何要求別人可以猜測出自己的心意呢?

過去同人常常以隨和自居,命盤中命宮在天平座的我,最容易犯一個毛病,那就是通常並不會在事情剛開始,把自己對他人的期待直接清楚說出來,而是提供各種的可能性,要別人猜測我心中的想法。但後來我慢慢發現,以前我不把我心中的想法直接了當地說出來,怕對別人不好意思,其實這不叫替別人想,而是陷別人於不義。

因為當我不把問題說出來,別人不會知道我的介意,只會在別人違反我的原則時感到不舒服。但一開始沒說,在別人的行為在心中產生矛盾後,却更不知道該如何表達,直到最後忍耐不住發作而讓人感到莫明其妙。所以我現在都寧願把壞話說在前頭。這樣勝過別人看不懂的怒氣積壓在心中,而要比事後讓人搞不清楚為什麼要那麼大的反應還來得好。

我們對他人的行為的介意,很多時候讓我們感到失望的並不是行為本身的問題,而是行為所衍生的彼此信任與關係的問題。也就是說他人的行為讓我們發現對方是無法被信任的,因為相同的行為已經重覆好幾次,形成了一種模式,而這種模式讓我們無法信任對方,影響彼此之間的關係。因此,我們面對他人做出我們介意的行為,如果不去表達清楚真正讓我們介意的地方,就會讓對方覺得不能理解,為什麼我們要對一件小事產生那麼大的反應。

More about 關鍵對立其實原因正是如同《關鍵對立》這本書所提到的,因為我們介意的是「模式」和「關係」的問題,而對方對認為我們對他的某種行為的「內容」在做文章,而我們也沒有針對需要解決的問題來進行「關鍵對立」。可想而知,這樣沒有弄清楚溝通的重點,當然會弄得溝通曖昧不明而沒有辦法進行有效的溝通。而最大的混淆,正是沒有直接說清楚自己真正的介意。溝通,真的不要玩猜心的遊戲呀!

Please follow and like us:
分類: 問題解決, 心理, 思考, 溝通, 生活感觸, 管理, 組織, 職場, 衝突, 閱讀。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

在〈溝通不要玩猜心的遊戲〉中有 2 則留言

  1. 撒旦表示:

    這就是天秤最討人厭的地方之一啊! :p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