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人,喜愛思考、閱讀、探求真理以滋長心靈,以本網誌記錄生活體驗上的所思所言。 2025 年 3 月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網誌資訊
文章彙整
- 2023 年 3 月 (5)
- 2023 年 2 月 (3)
- 2020 年 8 月 (1)
- 2020 年 7 月 (2)
- 2020 年 6 月 (4)
- 2020 年 5 月 (6)
- 2020 年 4 月 (2)
- 2020 年 3 月 (1)
- 2017 年 11 月 (2)
- 2017 年 7 月 (3)
- 2017 年 5 月 (2)
- 2017 年 1 月 (6)
- 2016 年 11 月 (1)
- 2016 年 2 月 (2)
- 2016 年 1 月 (1)
- 2015 年 12 月 (2)
- 2015 年 11 月 (6)
- 2015 年 10 月 (8)
- 2015 年 9 月 (6)
- 2015 年 8 月 (4)
- 2015 年 7 月 (9)
- 2015 年 6 月 (1)
- 2015 年 5 月 (1)
- 2015 年 4 月 (1)
- 2015 年 3 月 (2)
- 2015 年 2 月 (3)
- 2015 年 1 月 (1)
- 2014 年 9 月 (1)
- 2014 年 6 月 (1)
- 2014 年 5 月 (1)
- 2014 年 4 月 (1)
- 2014 年 3 月 (1)
- 2014 年 1 月 (3)
- 2013 年 12 月 (1)
- 2013 年 10 月 (1)
- 2013 年 9 月 (2)
- 2013 年 8 月 (1)
- 2013 年 4 月 (2)
- 2013 年 3 月 (1)
- 2013 年 2 月 (2)
- 2013 年 1 月 (1)
- 2012 年 12 月 (3)
- 2012 年 11 月 (3)
- 2012 年 10 月 (5)
- 2012 年 9 月 (2)
- 2012 年 8 月 (2)
- 2012 年 7 月 (6)
- 2012 年 6 月 (2)
- 2012 年 5 月 (6)
- 2012 年 4 月 (3)
- 2012 年 3 月 (1)
- 2012 年 1 月 (2)
- 2011 年 12 月 (1)
- 2011 年 11 月 (2)
- 2011 年 10 月 (1)
- 2011 年 9 月 (1)
- 2011 年 8 月 (3)
- 2011 年 7 月 (3)
- 2011 年 6 月 (2)
- 2011 年 5 月 (2)
- 2011 年 4 月 (2)
- 2011 年 3 月 (2)
- 2011 年 2 月 (4)
- 2011 年 1 月 (3)
- 2010 年 12 月 (2)
- 2010 年 11 月 (5)
- 2010 年 10 月 (2)
- 2010 年 9 月 (7)
- 2010 年 8 月 (5)
- 2010 年 7 月 (6)
- 2010 年 6 月 (4)
- 2010 年 5 月 (1)
- 2010 年 4 月 (6)
- 2010 年 3 月 (3)
- 2010 年 2 月 (2)
- 2010 年 1 月 (5)
- 2009 年 12 月 (6)
- 2009 年 11 月 (2)
- 2009 年 10 月 (5)
- 2009 年 9 月 (6)
- 2009 年 8 月 (6)
- 2009 年 7 月 (6)
- 2009 年 6 月 (4)
- 2009 年 5 月 (3)
- 2009 年 4 月 (3)
- 2009 年 3 月 (4)
- 2009 年 2 月 (5)
- 2009 年 1 月 (8)
- 2008 年 12 月 (7)
- 2008 年 11 月 (7)
- 2008 年 10 月 (10)
- 2008 年 9 月 (5)
- 2008 年 8 月 (9)
- 2008 年 7 月 (6)
- 2008 年 6 月 (3)
- 2008 年 5 月 (4)
- 2008 年 4 月 (10)
- 2008 年 3 月 (6)
- 2008 年 2 月 (7)
- 2008 年 1 月 (10)
- 2007 年 12 月 (10)
- 2007 年 11 月 (7)
- 2007 年 10 月 (9)
- 2007 年 9 月 (18)
- 2007 年 8 月 (12)
- 2007 年 7 月 (14)
- 2007 年 6 月 (8)
- 2007 年 5 月 (16)
- 2007 年 4 月 (19)
- 2007 年 3 月 (16)
- 2007 年 2 月 (7)
- 2007 年 1 月 (7)
- 2006 年 12 月 (3)
- 2006 年 11 月 (4)
- 2006 年 5 月 (1)
- 2006 年 4 月 (2)
- 2006 年 3 月 (3)
- 2006 年 2 月 (2)
- 2006 年 1 月 (4)
文章分類
-
最新文章
目前星體位置
最新迴響
- 「「星座統計學:揭秘你與他人的星座相容性」 - starday.cc」於〈星座專家不告訴你的占星知識—星座不是統計學〉發佈留言
- 「開始學占星後我不再批判任何人了 |占星學的三大勢力 |占星如何自學 |【學占星的人命不好】 - 港台免費玄學網」於〈占星學的三大勢力(下)〉發佈留言
- 「YJ」於〈早餐店內的語意瞹眛〉發佈留言
- 「幫幫我」於〈從海砂屋陰影學到的教訓〉發佈留言
- 「英雄悲歌 | 同人的生活派對」於〈黃道十二星座的原型〉發佈留言
- 「焦油坑 | 同人的生活派對」於〈如何在系統失敗前發現錯誤〉發佈留言
- 「jim yeh」於〈不要把 TDD 和做測試混為一談〉發佈留言
- 「ICO」於〈不要把 TDD 和做測試混為一談〉發佈留言
- 「星座專家不告訴你的占星知識—萬惡淫為首 « 同人的生活派對」於〈星座專家不告訴你的占星知識—命、緣、輪迴〉發佈留言
- 「星座專家不告訴你的占星知識—命、緣、輪迴 « 同人的生活派對」於〈星座專家不告訴你的占星知識—星座運勢為什麼只看太陽星座〉發佈留言
網路資源
IT 網站鏈結
其它鏈結
親友網誌鏈結
管理界面
分類彙整: 溝通
現象學看敘事治療的假設
我想從素菲老師提到敘事治療有七個主要前提與假設開始,她曾表示基本上七個 prepositions 奠定敘事治療問話的基本立場。她的圖像是七個假設的立場像是直立的軸心,其他的各種敘事問話,都不會偏離軌道了。我想可以從這些前提和假設出發,思索現象學的三種脈絡 閱讀全文
和群體互動預測的直覺
因為我們在溝通過程中,缺乏預測的直覺。一味地認為別人應該聽從我們的意見,卻忽略了對方常會有出乎我們意料的反應,那些反應可能會使我們在當下無所適從。我們從對方出乎意料的反應中產生壓力,造成彼此溝通的契機破裂。面對爭議性的話題,我們所因應的方式往往加強了我們原本想要化解的反對勢力。此時,我們需要更敏銳的直覺,在此我想分享威廉伊薩克的《深度匯談》的觀念,從對話扮演不同角色來培養敏銳的對話直覺。 閱讀全文
自由中的公平
從建中校長說話的語意脈絡來看,他的意思的確不是說現在民主制度的選舉,不管學歷高低,一人一票是不公平的。不過同人卻發現建中校長在言談之間,已經有意無意地顯露出高級知識份子菁英的優越感在其中。但詮釋「並非採納較多人的意見就是民主」這句話,顯示他誤解了民主的真義,民主的意義是尊重多元價值,所以我們不可能用單一的學歷或其它成就來判斷,一個人可以比另一個人擁有更大的決定權。建中校長口中所謂一般人認為的公平,它並不是自由的公平。 閱讀全文
在團體中的自我
蘇格拉底說過:「未經檢視的生命,並不值得一提」思索在團體中的自我絕對是值得探討的生命經驗,我並不想討論主觀的是非對錯,而它也不是我可以弄懂的,但我卻可以透過旁觀者的觀察,去分析在團體中的自我是怎麼一回事,弄清楚在團體中真的不可以有自我存在嗎? 閱讀全文
清楚表達程式意圖的重構招式
用以上這樣的模式來重構 legacy code,程式的意圖會很清楚地浮現出來,也會直接具體地關連到問題領域業務邏輯的語言,而不是一大串的 if-then-else 或是 for 迴圈的語法,這有助於不同觀點的相互溝通。你可以從主要流程中具體明白程式在做什麼,而如果需要瞭解實作的細節,則可以進一步去參考那些很簡單的物件化之小函式。由於不同關切點的分離,程式變得更簡單而且容易測試,對後續的程式維護甚至想要增加功能的需求來說,都會得到莫大的助益呀。 閱讀全文
突破團隊效能的瓶頸
大家的討論圍繞在團隊如何提供學習成長的機會;假如團隊成員每一個人都能在各方面領域有夠水準的表現,那麼團隊必然會有高效能的產出。不過同人在過去的軟體專案開發經驗中體驗到,讓成員學習成長是一條艱辛且漫長的路,領導者必須有耐心提供更多的時間和空間來促進成員的學習成長,否則很容易適得其反。這讓同人想到從另一種觀點去思考跨領域團隊的問題,我認為也許不是期待成員具備跨領域的技能,而是運用限制理論的觀點來突破團隊效能的瓶頸。 閱讀全文
崇尚成功與不滿之情
崇尚成功的想法會讓人迷惑而失去做自己的自由,反而花費時間和努力去達成外界的期望,為了更穩定的收入、安逸的生活、以及身份、名望和地位而不敢面對內在做真實的自己,這並非明智之舉。要成為有智慧的工作者,要注意不要一心一意只求成功而不惜以喪失生命創造的自由為代價。 閱讀全文
為什麼敏捷沒有效?
敏捷為什麼會沒有效?同人以為不是因為敏捷不適用,沒有依據現實環境來調適敏捷方法及實務、或是沒有讓成員熟練調適過的流程,都會導致敏捷的失誤。然而再大的失誤都比不上忽略外部觀點的優越感、過度樂觀、和認為一切都在掌控中的心態作祟。敏捷不需要依賴技術、效率與控制,而是重視關係的相互信賴、整體協調與參與促成良性互動,因為後者會讓人回到外部觀點的具體和客觀,它們比前者更能發揮較大的力量。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