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世紀末到二十世紀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大轉捩點,這期間世界各國相繼發生革命,宣告由君權時代進入民權時代。尤其是歐洲,許多傳統的王國或帝國紛紛瓦解,紛紛走向君主立憲或是共和體制,其中最有名的期間莫過於「法國大革命」(1789-1799)法國大革命是一段社會激進和政治動盪的時期,對於法國和整個歐洲都留下深刻廣泛的影響。
法國大革命的起因是「官逼民反」。大抵就是天災引發農作物歉收、貴族與官府橫徵暴斂、政府施政無能、貧富差距加大、基層百姓民不聊生…,累積已久的龐大民怨,因為法國皇室意圖干預「國民議會」下,終於引發首都巴黎的暴動,為革命揭開序曲。然後歷經了十年的紛亂與動盪,中間還出現過令人怵目驚心的恐怖統治,最後在內憂外患下,導致軍事強人拿破崙崛起,結果法國人民企盼的共和制不但沒順利發展,反而倒退到比君主制更獨裁專制的「帝國制」。[1]《法國大革命的啟示》@阿牛談史說文話佛
法國大革命從 1789 年 7 月 14 日「巴黎市民攻佔巴士底監獄」事件開始,從這個事件可以看到個體受到群體心理而影響行為表現。如同《烏合之眾》一書所觀察的,一些有共同目標的個體,當他們因為某些原因而群聚成群時,將會形成共通的群體心理;暫時先讓個體自覺個性逐漸消失,然後讓同一群人的想法漸趨一致,而且具有清晰明確的觀點。
群體心理的一般化特徵包括了感情、看法、和行為和平時迥然不同,並且性格普遍受到無意識所支配,也就是經常無法意識到自己性格的變化。個體的才能弱化以導致群體性格的趨同,在這種情形下,異質性將會被同質性吞噬掉,而使無意識取得上風。群體心理獨有特性的表現則包括了個體獲得群體力量會使壓抑本能的責任感消失,而且情緒和行為的傳染會影響群體表現和發展,同時群體容易接受暗示。
大體來說,群體的心理是衝動、暴力而沒有責任感,容易接受暗示,以及群體情緒和行為容易相互傳染。這些心理狀態和行為模式都不見於平常個體自覺的自我意識,卻是不自覺地受到無意識的干擾。從「巴黎市民攻佔巴士底監獄」事件的星象可以看到,無意識影響群體心理並進而造成社會及政治的變革。 閱讀全文
附註
1. | ↩ | 《法國大革命的啟示》@阿牛談史說文話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