羨慕一般拿來和嫉妒相提並論;亞理斯多德在修辭學定義羨慕是別人的好運所造成的痛苦,康德在道德形上學定義羨慕則為一種看到自己的福祉被他人的所掩蓋的不願,因為我們衡量富裕的標準不是自己福祉本身的內在價值,而是與其他人作比較的結果。
因此很多人會把羨慕視為負面的,認為羨慕亦可能源於負面自我評價,因為與比較強的人作比較,從而讓人自慚形穢,最終導致自我意像低下。但也有一些人認為羨慕別人是好的。如果羨慕者希望自己成為被羨慕者,他們便會視其為楷模,而努力得到他們所羨慕的特質。
其實羨慕是再自然也不過的情緒,拒絕承認而壓抑反而會變成嫉妒的負面情緒。嫉妒心重的人通常具有比較強的攻擊性以及反社會的傾向,會去扭曲事實導向對自己有利的條件,也比較會參與暴力事件與欺凌變成加害者。
不過究竟而言,羨慕並不等同於嫉妒。如蔡康永所說:羨慕是希望你也有,嫉妒則是希望他沒有;如果不喜歡自己的嫉妒,可以把它拎上羨慕的一格。
羨慕的意義在於促使自己努力嘗試進步,以獲得自己渴望取法從他人身上擁有的能力或特質,我們從孩提時候開始,就是這樣經驗成長的。例如年幼的孩童看到哥哥姐姐抓的到公車上的拉桿,就會想要站起來往上抓,證明自己也可以夠到拉環。或是小男孩看到鄰家女孩一下跳上單槓,用雙腿倒勾表演倒掛金勾,自己也就一次又一次地不屈不撓練習,直到自己也學會為止,這些都展現出羨慕具有正向積極的意義。

正如《與神對話3》提到羨慕的情緒是自然而健康的,人無須刻意否定或壓抑它:
羨慕是一種自然的情緒。這是使五歲的小孩想要像姊姊一樣可以夠到門把,或騎腳踏車的情緒。羨慕是那使你想要「再做一次」的自然情緒;是使你一試再試,不屈不撓,直到達成的情緒。羨慕是非常健康的,非常自然的。
如果讓孩子表達他們的羨慕,長大之後,他們就對這種情緒有非常健康的態度,很容易度過這種情緒。
如果讓孩子覺得羨慕不好,不應當表達,甚至根本不應當有這種情緒,則長大之後,他們就很難處理這種情緒。
羨慕如果持續受到壓抑,就會變成嫉妒,而嫉妒是非常不自然的情緒。人會因嫉妒而殺人。戰爭因之而起,毀城滅國。
從自我發展的觀點而言,羨慕是自我得到成熟與獨立的渴望,期望自我能獨當一面,脫離保護者或約束者的限制與管束。在英雄旅程相當於離開平凡世界,跨越門檻守衛而進入非常世界的階段,象徵向內探索心理經驗的開始。然而壓抑羨慕的情緒,發展成嫉妒的情緒將會拒絕接受和承認發展個人特質能力的需求,而無法跨越走向心理成熟的門檻。
從占星學個人生命經驗的歷程來看,第一宮象徵生命的動機,個人開始意識到「我」的觀念,了解自己與別人的不同。明白每個人在世界上都是獨立的個體,都必須表現出獨立自主的個性,決定以什麼面貌面對世界以體驗生命存在的意義。 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