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進步論的自卑情結

台北市長柯文哲日前接受美國雜誌《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採訪,提到「殖民進步論」一說引起軒然大波。他事後先解釋他的意思是經殖民的國家先接受西方文明,接受西方文明洗禮愈久,文明的程度與深度就愈高,媒體卻誤解為「殖民愈久,文明程度愈高」,但昨在媒體追問之下,坦言論述時沒有把話說清楚,「我講錯了。」

《外交政策》則在網站公布片段的錄音內容,證實柯確實表示,「被殖民越久,果然越高級,蠻丟臉的。」,1 分 17 秒的訪談錄音稿如下:

柯文哲:我後來想亞洲的歷史,4個華人地區,日本,不是,台灣、新加坡、香港跟中國,我發現「被殖民越久,果然越高級,蠻丟臉的」。

記者:嗯…市長

柯文哲:怎樣,妳是說不能講實話是不是?(笑)「被殖民不是什麼壞事」,妳看喔!新加坡殖民最久,所以新加坡比香港好,香港比台灣好,台灣比大陸好,這個文化、culture。

記者:你是覺得這個真的是好事嗎?

柯文哲:不是,這是 culture,我跟妳講,我去過越南,我也去過大陸,雖然越南人看起來很窮,但是,我跟妳講,看到紅燈要停,看到綠燈可以走,走路靠右邊,這個沒有花20年訓練不起來。雖然我去過越南1次,去過中國18次,雖然中國的GDP比越南高,但是我都可以覺得、但是妳要問我說culture,應該還是這樣。為什麼?看到紅燈要停,看到綠燈可以走,走路靠右,妳覺得很好笑,這個要花20年才可以訓練的出來。

其實新加坡不是被殖民最久的,同人查閱資料發現香港殖民的時間比新加坡還要長。不過我們姑且先不論這一點,在訪談內容中柯文哲說「被殖民不是什麼壞事」,似乎特別強調「文化」。這一段談話同人想到我最近看《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所談到的自卑情結,我發現柯文哲的殖民進化論反映內心的自卑情結

柯文哲所強調的文化是什麼?也許他對皇民文化有特別的情感,認為當日本人比當漢人還要有優越感,所以會認為被殖民不是什麼壞事。可是問題是台灣人也許在有些地方有所缺憾,但我們覺得什麼地方比不上別人,這種自卑心其實可以當做努力成長以補足缺憾的原動力,而不是當做沒辦法進步的藉口。被殖民愈久愈文明的說法,顯然是落入因果或是宿命決定論的繆誤之中,以阿德勒心理學的目的論的觀點來看,其實正是自卑情結正在作祟。

殖民進步論的自卑心理是當認知到能力比不上其它國家時,由於自己也不想改變現況,因為這樣會放棄已經享有的一切,於是開始編造了被殖民愈久愈進步的理由,強調是因為文化問題而無法進步。這樣除了可以處於安逸的現狀而不去改變之外,反過來說還意謂著,如果不是因為台灣被殖民不夠久,我們會比新加坡和香港更進步,所以我們其實是本來是有能力和有價值的。自卑情結常會促使人們去編造這類的謊言,當然它是源自於無意識,讓人不用面對自己應該負起的責任。

自卑情結也會發展出優越情結,因為人長期處在自卑的情況是很沉重的,如果不想花費心力提昇自己,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假裝自己很行,偽裝出自己跟別人不一樣的優越感。也就是展現權威把「我」和權威連結在一起,比如說認識某些有份量的人物,或是追求名牌或表現品味的行為,其實都是源自於自卑的心理。一般來說,一個人的外在愈經常自己誇耀自己的能力或過去的經驗時,其實是顯示其內心愈自卑。阿德勒曾經明確表示:「如果有人自吹自擂,只不過是因為他感到自卑罷了。」

此外,炫耀不幸也是一種自卑情結,拿自己過去不幸的經驗來當武器,博取他人的同情與關心;一旦有人鼓勵應該忘掉不幸而努力尋求改變時,便宣稱沒有經歷不幸者是無法了解這種經歷的痛苦。所以炫耀不幸的人永遠會讓不幸留在他的身邊,因為它是用來向人予取予求的武器。

因此,從以上阿德勒心理學的觀點來看,會認為「被殖民愈久,愈高級」的真相,恐怕是因為對自己文化價值感的低落,而需要藉助國外文化的權威來提昇自己的價值感,這種活在他人價值觀的心理是百分之百的昧於現實,讓自己長期陷於自卑的情況而無法自拔。這也讓我們發現,從平常柯文哲喜歡自吹自擂,或是在言語上表現對女性的歧視,他的自傲其實只是用來掩飾他內心自卑的行為。所以看到有些鄉民說:他只是把別人不敢說的話說出來。其實我們沒有必要去反駁它,因為這也是一種展現權威的表現,其根源也是自卑情結呀!

Please follow and like us:
分類: 心理, 思考, 新聞, 生活感觸, 閱讀。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

在〈殖民進步論的自卑情結〉中有 3 則留言

  1. 自動引用通知: 口不擇言並非真實 « 同人的生活派對

  2. 自動引用通知: 不是沒錢是不想刻苦 « 同人的生活派對

  3. 自動引用通知: 同理心與自卑感 « 同人的生活派對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