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同人想通了一件事
早上聽廣播,主持人訪問一位老師級的心理「專家」,他也是頗負盛名的親職作家。雖然形象不錯,可惜這位「專家」以他的自以為是老早就在同人的面前徹底破功,我早就不會相信他是有多懂心理學的專業,而是自以為專業的光環效應。
這位專家今天談的主題是親情,整場訪問讓同人覺得有些矯情。倒不是我認為他談對母親的感情是虛假的,雖然不喜歡他,同人卻仍然相信他對母親的感情應該不是虛假的。然而,我就是覺得有一些地方不大對,後來同人終於了解了,原來問題就在他在每次上節目一定會強調的「專業」這個名詞上。
因為專業,所以相信什麼事都是一是一、二是二,想要客觀地詮釋世界上絕對的真理,卻沒辦法理解在每個個體都有不同的主觀課題。簡單地說
,就是不能了解人都有屬於自己生命的難處,很難去一視同仁地同等看待,但為了想要一視同仁,所以只能把世界簡化了,於是只好用二分法來辨析各種事物和現象而忽略了人性。
在這樣的觀點中,很容易把事情分為專業與不專業、感性和理性、愛與恨等各種正負面並陳對立的假象。想到這裡,同人終於理解了,為什麼他會以為恐怖份子是沒有愛只有恨,而不是用不適當的方式表達愛。其實愛恨、情感理智、專業和通俗都是沒辦法分割的呀,硬要分割,只會落入佛法所言「三輪不空」的境地。同人在這裡想要表達的觀念是,不管父母和我們能不能好好坐下來對話與傾聽,都一定有生命自己安排的原因,是不可能由自我意識介入強求的,而也不可能因為缺憾的經驗而丟失生命的成長。
在外人的眼中,這位專家也許的確專業,但在同人的眼中看來,其實覺得他蠻可憐的。因為他的世界永遠不夠大,常常忽略了主觀的人性是他不能掌握的,直到他遇到了更大的生命困境。但弔詭的是他一直沒有察覺自己的困境來修正自己的宇宙觀。也許這正是他的生命課題吧!哈哈,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生命課題。
後記:
一句話詮釋我在這篇文章想要表達的意念是:生命不會因為你感受到遺憾,愛就不復存在,愛是永遠存在的。因為它正是存在(being)的同義詞,不是你必須做什麼(doing)才有留存的條件;愛是無條件也是真實不虛的真理,所以生命不需要害怕,愛是不會匱乏的,除非你相信有匱乏。如同《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說的:愛是唯一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