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看到臉書有網友寫了一段話,讓我想到寫這篇文章談一談政治妥協的目標侵蝕。他說:
學理所說的(理想擺第一)。泛藍的支持者,有非我族類意識很濃,容易各行其是,不易妥協。泛綠的支持者,在勝選擺第一的前提下,較容易妥協。選舉,其實是一種勝選第一,妥協勝過堅持的結果。
妥協,不等於(沒有是非),而是,找出一個(最大的公約數),找出一個黨能生存的(辯證的道路)。
這位朋友的觀點表面上聽起來,似乎言之成理,尤其站在以勝選擺第一的觀念來看,好像更是真理。然而,如果站在對台灣民主健全發展的視角來看,政黨唯利是圖的觀點是否對全民有益?對於這個問題,同人很自然而然地想到系統思考圖的捨本逐末基模。人們依賴短期目標而忽略長期目標,使自己解決問題能力愈來愈薄弱,造成更嚴重的問題就是目標侵蝕。
捨本逐末結構的形成,是因為人們想要求速效,由於時間急迫沒辦法從問題根源來解決,於是只好先從表面上的症狀緩解下手。以短期來看,這樣似乎可以馬上解決問題,本來一次二次先用症狀解來爭取時間,等到有餘力的時候再求根本解決方案,這當然是無可厚非的權宜之計。但一直都採用症狀解來面對問題,長期下來會在滯延之後產生副作用,反而使本來的問題如滾雪球更難以解決,當然這時候症狀解也將會失靈了!
因此,當我們長期用政治妥協的症狀解讓政黨暫時生存,那麼政客會把選民的利益放在心上嗎?從捨本逐末的模式我們知道這種想法根本就是緣木求魚罷了。真正可怕的問題不是事件本身,而是結構樌性不能打破。系統思考的金科玉律是事件造就行為,行為造成結構。我們以為個人的行為是追求個人的利益,但以系統整體結構來看,我們習慣的行為只是適得其反,所以我們這次不能再姑息下去了,打破結構只能靠堅持理念的決心而不能見利忘義。所以同人會說:2016 我不投票給國民黨。
不信你看看下面這一張系統思考圖,顯示我們不能再姑息下去了。
上面圖示人們因為不想讓更可怕的人當選,於是選擇向政治勢力妥協,雖然選民不能認同金權勢力的墮落,但因為不想讓更差的人當選,只好以權宜之計暫時向政治勢力妥協先以求勝選。然而,人們這樣做表面上似乎解決讓更不好的人當選的問題,但依賴政治勢力會讓人們愈來愈沒有能力對抗金權政治,而使政治更加黑暗。
因為長期向政治勢力妥協的結果,會造成政治風氣的敗壞和姑息,如此就沒有辦法採取行動在政治上改革。這樣社會上將會充滿更多負面對政治不滿的情緒,讓有心破壞社會進步而獲取政治利益的人利用,結果會讓更多的偏激份子投入選舉,讓問題如滾雪球般愈演愈烈。
問題根本解決之道是支持有理念的人,不向政治勢力妥協。當然,短期間要反抗政治勢力是困難的,這條路並不是容易做的,但一次二次不向政治勢力妥協,慢慢地,我們會影響更多的人來改變政治風氣,才能真正的解決問題。
所以看看這張圖,對照台灣的政治現況,我們真的不能再姑息了,該從這一刻開始改變,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