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核心化不是個人主義

臉書上的朋友鄭商隱兄在討論去核心化的觀念時,提供了一個很值得深入探討的觀點。他提到:

其實用個人與集體來看待就比較分得出「核心化」的區別,在個人與社會(集體)的關係上,比較偏重個人的,就是「去核心化」;但要求個人要為集體付出而改變自己、犧牲自己,那就會出現「核心化」的問題,這個「核心」有可能是個目標、政黨、領導者等。

去核心化的確比核心化更提供個體獨立思考的空間,但去核心化是不是個人主義?個人主義會面臨一個根本的人性的問題,那就是落入自戀情結———以私心作祟,以自我為中心為執念,人人為了爭奪進入團體的核心而爭權奪利———那就更不可能去核心化了。其實觀察東西方文化可以發現,西方文化思考重視個體的力量發揮的效率,反而會以優勝劣敗的適者生存成為核心化的生存法則。反倒是東方文化思考傾向於群體關係的和諧,以仁義道德來凝聚組織;即使表面上看起來不比西方科技力量的強大,但其影响力卻是源遠流長而顯得深遠。

從世界歷史發展的脈絡來看,西方文化的個人意識和東方文化的群體意識都是核心化的思維,而去核心化正是以新文明取代舊文明的典範轉移,典範轉移的觀念可以參考孔恩提出的科學革命觀點

  • 危機的到來:當異例不斷出現而已經使得科學家運用典範來加以解決時,危機就產生了。而隨著典範越來越精確,涵蓋面越來越廣時,科學家越有可能探查到異常現象的出現,這時即是危機的到來,典範變遷的契機。
  • 科學革命與典範的轉移:當危機來臨時即意謂著科學革命的到來,科學革命是一個新典範取代舊典範過程,由於典範是由理論體系、研究方法和哲學觀點所構成的,典範的變革不僅會引起科學理論體系的變革,而且會引起科學家在認識論和方法論方面的變革。常態科學具有積累的性質,但典範的變革絕不是一種累積性的過程。
  • 不可通約性(incommensurability):孔恩用此詞來表示新舊典範之間有一種質的差別,這種差別程度使得兩者無法完全相容。不可通約性是孔恩最具革命的觀點,他認為不同典範所支配的常態科學時期,其研究問題、問題解決方式、評斷標準均不相同,像是在不同世界工作中一般。孔恩認為我們從一個理論的世界轉變到另一個,是所謂的格式塔轉換(Gestalt-switch),而不是經由任何理解的過程。當然他這種論點受到不少批評,到後期孔恩改以「部分交流」來替代「不可通約性」的觀點,新典範中還是混合著傳統典範中用過的概念和操作。
  • 典範的選擇:在選擇典範的過程中做出有效決定的是科學社群而不是單獨個人,而科學社群是依據何種標準來選擇科學理論,孔恩認為一個好的科學理論應該要有下列標準:
    1. 理論的精確性
    2. 理論的融洽性
    3. 理論的簡明性
    4. 理論的成效性
    5. 理論的廣泛性
  • 科學發展的形式:孔恩認為科學的發展模式為:長期的常態科學→(危機)→短暫的非常態科學→新的常態科學

從孔恩的觀點我們可以理解到中國自古以來發展王道思想的帝國古文明,以務虛的道德倫理來維繫群體的發展,在面臨世界迅速改變的情勢,卻抵擋不住西方霸權的入侵。於是中華文化在面臨危機後產生變革,取法西方文明以務實的科學民主以救國,結果使西方文化成為世界的核心。但西方文化偏重物質文明而忽略精神文明,卻造就人們心靈的空虛與潰乏,造成社會腐化與墮落,要解決這問題必須回去中華文化傳統思想的仁義道德。

其實西方民間許多有識之士也發現到這問題,大約在 1960 年代興起「新時代運動」就是向東方文化的哲學、藝術、宗教取經,希望結合東西方文化共謀一個更好的社會,也就是寶瓶同謀。在科學方面也發現牛頓力學的典範轉移至相對論、量子力學、複雜理論等學說,也都和中華文化哲學思想不謀而合。東西方的去核心化其實默默在進行,雖然政治人物依然想控制核心,但世界趨勢專家約翰奈斯比說過:時代趨勢無法阻擋,只能順應。

去核心化重視每一個個體,而不是以個體為核心。如同在敏捷軟體開發社群的敏捷宣言中,有一句話提到「個人與互動勝過流程和工具」。重視每一個人問題解決的觀點,並透過互動來分享完整資訊以利決策,這樣比運用制式化的流程和工具還要有價值。因為團隊所有會碰到的問題是不可能完全預測到的,依賴制式化的流程和工具容易讓人放棄思考,也阻礙了創新的機會。《莊子養生主》:「吾生也有涯,學海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同理,流程和工具也有涯,團隊碰到的問題無涯,沒有個人互動而依賴流程工具解決問題,這是很危險的事。

由此可知,在個人與社會的關係上,偏重個人意識和群體意識的兩端都有核心化的問題,只是個人意識的核心化是務實的科學和民主,而群體意識的核心化是務虛的倫理。去核心化的觀念是在個人和群體之間找到虛實之間的平衡點,去核心化不是只強調個人,而是強調在群體中的人們良性互動。透過互動人們意識到資訊的密集度,就好像一台多中央處理單元的電腦一樣,只要充分資訊共享,在每個個體身上都能展現群體的智慧。個人不需要犧牲,因為資訊充分只需要去做個人在局部觀點最有價值的行動。這也是全息圖現論的整體織入部份的觀念,實現《乾》卦用九「見群龍無首,吉」的境界。

Please follow and like us:
分類: 問題解決, 思考, 新時代, 易經思維, 生活感觸, 組織, 領導。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