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價值下的去核心組織

之前在臉書,鄭商隱兄和單飛雁前輩先後分享莊子〈齊物論〉、以及去核心化的根本覺悟就是不要把不一樣的東西硬拉到一起。我覺得他們的觀點不約而同地指到一件公民自我組織必然會碰到的問題,那就是去核心化勢必會面臨多元價值相互衝撞激盪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凝聚群體呢?

去核心化對社會最大的考驗是沒有了核心,就沒辦法靠它來凝聚群體的向心力。

鄭兄提到《齊物論》的觀點認為人人都認為自己的見解最正確,用來反對別人的見解,卻忽略了站在他人立場來看,自己也同樣是錯誤的。其實雙方所堅持的信念,並不一定是真理,或者更精確地說,都只代表一部分的真理,所以要解決爭論,最好的方式就是「莫若以明」不要以為自己明白一切的道理。

單前輩說「去核心就像是『橋歸橋,路歸路。』雖然,橋跟路總是連的,但橋總歸是橋,路還是路,你不能把橋說成路,路講成橋吧!」去核心,橋和路都有自己的核心,就算橋和路相連,但我們無法拿路的核心來評斷橋,也沒辦法拿橋的核心去評斷路,這是去核心所必須的根本覺悟。換句話說,去核心就是群體中的每一個個體都有個各自的核心,卻找不到它們一致性的核心,沒辦法以核心的觀點去看待每個個體。

鄭兄和單前輩的觀點,剛好代表價值觀歧異的兩層意義。

首先,當人意識到出現不同價值觀時,事情的真相多半不是「如果我是對的,那對方一定是錯的」,而是雙方的觀點都只有部分真理,而透過訊息分享,幫助對方把遺漏的真相找出來,這就是多元價值所提供之真相的完整性。

再者,在多元價值下,人必須覺悟到,人與人互動發生歧異是非常自然的一件事,應該泰然處之,而不是去之而後快。在多元價值中的歧異可以提供問題改善的空間,而不是以個自的成見拒絕改變,這就是多元價值所提供之成長的可能性。

過去,在單一價值的社會中,人們以核心價值來評價事物,形成對每一個人一體適用的道德規範。然而,今天在多元價值下,已經很難找到真正的核心價值觀來評價事物的是非對錯。其實道德是一件危險的事,人類文明因為對神的繆誤見解,產生了「組織化宗教」;對生命的謬誤見解,産生了「國家主義」。數百年來,這就是世界持續動蕩不安的兩大因素。道德不過是人在「對於神和生命的信仰」基礎下,所演變産生出「事情是如何及事情該如何」的觀念想法,它們就只是觀念想法而已。(《與神對話之新啟示》)

因此,道德往往是人為了一己之私所創造出來的妄念,那麼在覺悟到必須去掉這個虛妄的核心後,我們該如何互動交流而達到自我組織呢?我以為可以思考個人行為是不是對社會有所俾益來思考,也就是用「行得通或行不通」來取代「對不對」的思維;每個人對是非對錯的認知本來就常會不同,但如果站在個人期望達到的目的來思考,究竟我們的行為是行得通或行不同,就是比較可以客觀討論的觀點。

而在這樣的討論中,人們會把焦點放在功能性—對達到目的的好處、適應性—適應改變的可行性、以及延續性—能夠持續的行動上面。就能理性地進行深度匯談,並且透過對話的尊重、暫緩行為來形成共享意義提升真相的完整性、和成長的可能性,人們就能更加體會到歧異是為了實現一致的真理呀!

Please follow and like us:
分類: 問題解決, 思考, 新時代, 生活感觸, 組織, 領導。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