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象學看敘事治療的假設

學習敘事治療讓我進入了現象學的哲學領域。本來經由薩提爾的對話夥伴推薦之下,讀完了錦敦寫的《最想說的話,被自己聽見:敘事實踐的十五堂課》,剛開始認為敘事治療的提問和薩提爾對話似乎有相通之處,應該可以拿來交互運用以增加對話提問的豐富性。後來夥伴組團參加桃園張老師舉辦的素菲老師的敘事治療基礎班,特別是聽從家人隨口的一句話:「素菲的敘事治療你應該很適合」就開始了完整的敘事治療學習之旅。但也發現敘事治療其實和薩提爾對話很不一樣,雖然有些提問的句子看起來一樣,但是骨子裡的哲學觀念卻完全不同,因為前者是立足於後現代及後結構的現象學和社會建構論,和薩提爾冰山的現代派及結構思維有不同的精神。

素菲老師引起我對現象學和社會建構論的興趣,讓我去涉獵很多相關領域的知識。剛好最近夥伴們在讀《從故事到療癒:敘事治療入門》這本書,在讀書會的分享中我提到用現象學的脈絡可以理解敘事治療回顧歷史的原理,夥伴們很有興趣,希望我能更完整地詮釋我知道的概念。

我想從素菲老師提到敘事治療有七個主要前提與假設開始,她曾表示基本上七個 prepositions 奠定敘事治療問話的基本立場。她的圖像是七個假設的立場像是直立的軸心,其他的各種敘事問話,都不會偏離軌道了。我想可以從這些前提和假設出發,思索現象學的三種脈絡,也就是時間流、歷史性、語言性來對應敘事治療的應用。

素菲老師在《敘事治療的精神與實踐》提到:

敘事治療認為在人們的世界只有主觀真實而沒有客觀真實,我們的自我認同是被社會建構的,我們敘說的心理歷史也是建構出來的。我們必須經由自我的創造和環境的互動才能建構真實的主體經驗,我們有能力把自己視為主動創造者,可以從主體經驗中超越社會環境所加諸的限制。

敘事治療是一種治療的立場,而不是一種理論:

  • 強調人怎樣敘說自己的知識
  • 重視脈絡甚於內容
  • 是去理解人怎樣敘說自己的知識的學問
  • 心理師與來訪者共寫故事的再建構過程

– 黃素菲,2018,《敘事治療的精神與實踐》,第三章

假設一:強調故事是經驗的基本單位

故事敘說的要素

串接

  • 我們永遠被故事所圍繞,呂格爾說:「敘說之於人就像大海之於魚。」(王文融譯,2004/1984),魚被水圍繞,人被故事圍繞,魚離開水就無法存活,人離開故事就失去意義。
  • 來訪者可以成為他們自己生命故事的主要作者,心理師的任務是去瞭解有那些故事/主題在塑造一個人的生命。
  • 回憶(recollection)這個字,re代表與過去有關,collection 代表現在對過去事件串接的行動,這個行動將過去碎裂的、分散的、零落的事件串接起來。
  • 呂格爾(Ricoeur, 1987)說:「未能全盤地作為我們生命的作者,我們學著成為自身故事的敘說者。」
  • 我們在敘說生命過往的事件時,並不是隨機的提取或歸類,而是會將這些過去的事件編織成一個個故事。

秩序

  • 敘說是一連串過去發生過的事件組織、串接成具有敘說者獨特解釋意義的過程。
  • 敘說者對於故事安排與主角特性具有主導性,並會在故事串接過程中推論事件的因果關係,使得看起來混亂、隨機、無序的生活現場,顯現出秩序與意義。
  • 呂格爾把這種恢復事件秩序的核心歷程稱為「情節化」(emplotment)。故事都有開始與結束,也有過程中的起承轉合,敘說者通常已經意識到結局,而從結局出發建構整個故事。
  • 故事敘說是人對自己過往生命事件或經驗的整合性、系統性的描述,具有獨特的結構性。

情境

  • 博金霍恩(Polkinghorne, 1988)認為所有的敘說都是暫時性的,當新的訊息加入,敘說就會改變,隨著時間推移,敘說意義與敘說結構隨之改變,生命故事的面貌也隨之不同。
  • 社會建構論認為知識是由個人與文化建構,原則上,這樣的知識建構過程沒有止境。
  • 所以不可能有絕對的知識,所有的知識都跟情境有關而且會隨著情境改變。

認同

  • 薩賓(Sarbin, 1986)則強調敘說不只是使人將生活現狀帶來秩序和意義,也反過來提供我們自我概念的架構。
  • 我們對自己和別人訴說自己的生命故事,同時我們也創造了敘說認同,我們在我們所說的關於自己的故事中認識自我。
  • 不同的敘說認同不只把我們和某個社會關係連結在一起,也提供出局部自我的連貫性與穩定感。
  • 經由敘說我們開始定義自我,把自己從其他人當中區隔出來,澄清生命的連續性,釐訂生命特定的秩序和方向。

💡 現象還原的脈絡

敘說者的故事所呈現出的意義是來自於歷史性,它代表了所謂的歷史傳統。過去發生了什麼事,人怎麼去互動和因應,環境與人之間如何相互適應與改變,都顯示在現象還原的歷史性脈絡之中。

敘說者的故事情境是一種偶然,隨著時間流動不斷改變生命故事的面貎,於是它受到時間流脈絡的改變和影響。《莊子秋水》:量無窮、時無止、分無常、終始無故。敘說意義和結構一直受到個人觀點和信念、以及社會價值觀的建構而改變,時間一直在流動著,永遠都會有新的價值建構新的意義和結構,這是現象還原的時間流脈絡。

敘說者運用他的語言召喚出他的世界,這表達出敘說的語言性。當人在訴說他的生命故事時,其實正是某種敘說認同在表達他定義的我是誰,而不是人在說話,反而是話在說人。敘說者用語言召喚出他看到的世界,並從中體驗自我存在和世界的連結。海德格說:「語言是存在的家」、「語言破碎處無物存在」。語言創造出一個連續性自我的存在實體以經驗他和與世存有的關係,這是現象還原的語言性脈絡。

假設二:人從來就不是問題,問題才是問題

認清問題的影響

脫困

  • 問題是用來發現到底一個人的生活中有什麼是最有意義的
  • 只有當人與問題綁在一起,把「有問題的人」視為「問題人物」才使人成為問題
  • 例如把有「偷竊問題」的人視為「小偷」,才使得這個人成為「問題人物」,也使得偷竊這個「問題」失去了由這個人作為「問題的專家」的機會
  • 如果把人與問題分開,人有問題不指稱著這是一個「問題人物」,「人」就可以跳脫「問題」之外,對這個「問題」以最熟悉的「專家」角度,提供建設性的意見,來改善這個「問題」

改變

  • 人有機會從「問題」的受害者,改變成為「問題」的主導者
  • 找出隱藏的故事線,意味著去探索來訪者所置身的社會情境的典型故事劇本之外,可能潛藏的新故事劇本,使得來訪者能夠以新的參考架構看見典型故事腳本之外的其他新的故事線。
  • 來訪者將發現自己擁有選擇權,他並不是被困在原來故事裡的受害者,而是可以重新架構故事情節的主導者,敘事治療師致力於將來訪者從受害者轉成主導者。

💡 直觀問題的脈絡

從問題現象還原的歷史性觀點來看,當人追求生活中有意義的事物開始受到阻礙時,問題便開始出現,人可能會想辦法因應、忍受、或是迴避它。當它沒有被解決時,那麼它也會有其發展的歷史脈絡和軌跡。

人常會受到社會文化的典型化、制度化、正當化的觀念壓迫,而問題也會隨著人的成長階段而有所改變,它也有它的發展歷程,除了歷史文化傳統的改變,人在不同時期的變化也會形成在問題之間的相對影響。

也就是說當時間流動不同時期的自我,也會加諸他對問題的影響和轉變,同時問題也隨時間流動而建構自我。除此之外,語言性的脈絡也影響著一個人的表達和思考方式,當人未察覺自己受到主流社會文化的壓迫而承受問題加諸的痛苦時,那麼也是受到語言性脈絡的召喚而經驗生活的混亂。

假設三:人是自己問題的專家

主導生命故事

說自己的故事

  • 敘說是一種人類溝通的基本形式,我們可以完全的參與,當認真重新修訂根植於生命過往的種種事件時,我們是自己生命故事主要的作者。
  • 敘事治療協助來訪者去瞭解有那些故事/主題在塑造他自己的生命,我們從經驗中建構意義,經由一個豐富的故事發展過程,讓我們可以重說生命故事和重構自身。
  • 我們有能力藉由故事去重組經驗,而實踐一個有意義的生活,那些故事是自己說出來的,並且重新將一個又一個事物聯繫起來。

從經驗萃取智慧

  • 敘事治療藉由故事情節衍生出來的思考,不是以理論和知識來助人,而是「去看」與「去聽」(眼界)而非「引用概念」(思維)去教導人,是人處在「經驗之中」(experiencing),借著這些生命經驗,萃取出個人獨特的實踐智慧或經驗知識。
  • 人類經驗封存在個人和文化領域中,以非物質的意義和想法呈現,而且意義領域會隨著新經驗的增加而改變
  • 人類經驗是在個人系統性認知基模和環境對人產生的衝擊之間的互動中,所產生的一種建構型式,所以經驗是一種經由意義領域所產生的統整建構。
  • 人類經驗並不是經由像我們組織物質世界的那種方式來形成,人類經驗的組織原則比較像是詩的意象,而不是理性邏輯系統(Polkinghorne, 1988)。

視域

  • 高達美(Gadamer)認為前理解是歷史賦予理解或解釋主體從事理解和解釋活動的積極因素。
  • 前理解為理解和解釋主體提供特殊的視域(horizon),即預設的偏見、成見,反而成為我們自身知識與文化無法擺脫的優美傳統與歷史經典。
  • 敘事治療的理解意圖去到存在的一種模態,不是知識論的運作方式或語意認知方式。語言具有遮蔽性,一旦說出,整個體會隨著指出義意而窄化。
  • 我們必須置身於來訪者歷史的視域中,這個歷史對話有如每個人都自有的「存在池塘」。這是時間中進行交流的「語意世界」的意義之場所。
  • 哲學上從現象學往詮釋學的重要轉折,使得客觀分析與解釋變得不重要,而人的境遇感、理解、詮釋才是人的存在之所。
  • 所有的詮釋都是在我們生命過程已然生成的「存在池塘」這個先在結構(fore-structure)裡面運作,亦即對理解的詮釋,都已經先懂得它所要詮釋的。
  • 理解的任務是擴大主體的視域,在來訪者的「前理解」所提供的視域,與心理師進入來訪者的視域,復透過問話提供的視域,相互交融即可達到「視域融合」。
  • 心理師與來訪者的交流中,還是必須回到境域來理解,達到共同境域感與共同理解,才是敘事治療想要的具有生產性的對話位置。
  • 敘事治療不僅僅是同一個典範中理論趨向的不同,而是整個基本典範的轉變。
  • 懷特在建構敘事治療的早期,受到葛雷格里.貝特森(Gregory Bateson)系統理論和控制論的影響,遠離邏輯實證轉向觀點論的知識論範疇。他深信系統不能以線性方式運作,注定了人無法為系統創建自己的規則,否則他將變成自製系統的奴隸。

經驗的脈絡

  • 敘事治療認為普通知識或是在地知識是有價值的,個別差異、獨特少數(殊相)與以簡馭繁的理論、因素分析的共同因素(共相)一樣重要。
  • 敘事治療是去理解人怎樣敘說自己的知識,也因此敘事治療,重視脈絡(context)甚於內容(content),也就是不只是重視說了「什麼故事?」(內容),更重視是「故事何以這樣說出?」(脈絡)。
  • 敘事治療重視經驗所蘊藏的知識,關心來訪者的經驗甚於情緒;也就是說敘事治療的心理師把處裡的焦點放在來訪者有什麼經驗、經驗產生的背景脈絡,和經驗如何重新再脈絡化。
  • 敘事治療不把治療的焦點放在處理來訪者的情緒,但是,在這樣的過程中,來訪者的情緒也會隨之改變。

 💡 建構意義的脈絡

人的語言和思考常受到慣性思維的影響,那些影響可能受限於社會文化或權威所建構的知識或信念,而使人在壓迫當中受困。人是自己問題的專家意味著要將那些慣性思維放下,將它們存而不論也就是現象學說的納入括號,而進行現象還原。

敘事可以從歷史性的脈絡去探索那些受限制的信念是從何而來,何時開始又是什麼時候開始?它們如何發展,又發展的條件和歷程是什麼,而來訪者又如何受到它的影響?進而能夠反思它們對來訪者的意義,並且決定是否要繼續受它們的影響而改寫故事的劇本。

從時間流的脈絡來看,來訪者可以看見在不同時間流的自己又是怎麼受到現實的影響,而從現在的自己回到過去又可以對過去的自己表達什麼及作出什麼決定。

至於從語言性的脈絡來看,從敘說者敘說背景和主題視角的轉換,以及注意話語中隱而未現所遮蔽的內容,都賦予理解其視域的前理解內容,也就是「他怎麼會這麼說」、「有什麼是他想說,卻說不出的話呢?」。我們可以探索是語言所詮釋的角色是什麼、到底是誰在說話,尤其是敘說者它的背景和脈絡又是什麼東西在主導和影響,而這些背景和脈絡是否仍然適合來訪者的現況。

假設四:強調反思性理解

反思性理解

範疇

  • 說故事是對生命歷程的回顧
  • 當人回顧生命經驗時就進入對於過去經驗重新組建的狀態,也就進入對生活事件和經驗的反思的行動,就是進入了布魯諾(Bruner, 1986)指稱的「意識藍圖」(landscape of consciousness),懷特稱為「自我認同藍圖」
  • 不管是意識藍圖或是自我認同藍圖,都是指在說故事的同時,說故事的人進入意義範疇,產生故事意識。

行動

  • 如同懷特所說的,這個意識藍圖的特徵,是故事主角的意識,意識的重要性在於組合了他們對於事件的行動的反思—他們對這些事件的意義歸因,他們對塑造這些事件的意圖和目標的推論,他們對在這些事件中的其他主角的特質和身份的結論。
  • 布魯諾(Bruner, 1986 , p.78)不談形變(change)而看質變(transformation),也就是來訪者尚未出現行動或行為的改變之前,更重要的是要先進入「故事意識」和「意識範疇」,而這種「意識狀態」協助來訪者產生對於事件所採取的自身行動的反思狀態。
  • 來訪者據此發展出對這些事件「意義歸因」的角度,了解自身對於這些事件的「意圖和目標」之推論,以及跟這些事件有關的自己和他人的「特質、身分」的結論。

理解

  • 我們不只是反思「行動過程」,而且反思「行動本身」
  • 換句話說:我們不只是投入反思行動裡,而且跳出來反思整體行動(We not only reflect in action, but on action.),使得別人對我們的觀點一目了然
  • 人的生命經驗總是在離開原來發生某種情態的處境之後,那個處境才顯現出來
  • 敘事治療強調敘說性的理解(narrative knowing)
  • 人生故事不具有優先性或正確性,故事如何被說將因來訪者的塑成而定
  • 透過這種心理歷史距離過程得來的生活事件的知識,是來自回首的瞭解,也是反思性理解。

💡 故事意識的脈絡

現象學的意向性不是行動藍圖而是指意識藍圖,意識藍圖讓人進入意義範疇,產生故事意識。然後透過現象還原的本質直觀,顯示故事的各種面向的本質同一性。來訪者需可以從意義範疇看到反思性理解,真理是既遮蔽又開顯,意義從事件的意圖和目標隱藏在虛空之中,藉著來訪者的經驗在生命故事中顯現再進一步獲得滿實,這才是生命意義的豐厚之處。

語言性的脈絡就是這樣的兩面性,說出來的部分必然遮蔽沒有說出來的意義,這可以透過雙重聆聽而使來訪者意識到它的實存。從歷史性的脈絡也可以讓人看到那些讓人說不出話或無話可說的文化情結或歷史陰影,通常是某個時空背景下的創傷和痛苦,而存在集體無意識或前語言的廢墟之中。當我們通過時光隧道將過去召喚到現在重現時,也可以對生命意義有更深刻的解讀。

假設五:重視意義

敘說表達生命的獨特

命名

  • 故事是一種檢視「人內在發生的事情」的途徑
  • 就現象學的角度而言,人無法在日常生活的行動中瞭解自己,在行為和人自身之間有一道裂痕,敘說是解決這種行動的悖反性格之橋樑。
  • 敘說轉向敘說者的內在秩序和意義,藉由敘說行動本身,人走出了和所有人相似的日常生活,成為獨立的個體。
  • 我們敘說自己的故事,每一個字詞,在自身存在的編碼裡都有獨特的意義;敘說捕捉生命經驗,並為這些生命經驗命名。
  • 來訪者在敘說自己的生命故事所使用的語言,有如燙斗一般,將來訪者漂浮著的經驗燙貼在生命的平臺上。
  • 語言也有如經驗的凝固劑,將難以捉摸的、游離的經驗狀態,經由語言而塑型。

詮釋

  • 敘事治療強調人是自己生活意義的詮釋者
  • 人的世界總是多元事實(multiple reality),故事意識的重要性在於組合了他們在事件的行動中的反思
  • 來訪者在決定對話的方向上,扮演重要的角色,因為說故事的人是生活意義的詮釋者。
  • 來訪者有許多技巧、能力、信念、價值觀、承諾和力量,有助於改變他們和問題在生活中的關係。
  • 聽故事的人,因為故事具有意義而相信故事是真的,而不是因為故事是真的所以才有意義(The story hearers believed that it was true because it was meaningful, rather than it was meaningful because it was true.)。

開顯以理解

  • 無論是說故事(意義塑成)或聽故事(意義理解),整個過程最重要的往往不是真或假的問題,而是意義的開顯與理解的問題。
  • 敘事治療重視意義的改變而不是行為的改變,治療過程中看似沒確定的目標,卻有正向的創造。

💡 詮釋意義的脈絡

敘說轉向敘說者內在秩序和意義而不在日常生活的行動之中,敘事重視的是生活的各種面向所呈現的內在同一性而不是外在具體的客觀事實。人的日常生活行動是具體可觀測的事實,因此基於功利主義的考量,常會凌駕於個體內在秩序和意義之上,將它們視作主體之外的背景之後當成可以割捨或略除的片段,如此生活將為了效益的數字而缺乏自我的連續性的生命意義。

從現象學的觀點來看,自我的連續性是沒辦法和背景脈絡分割的,我和世界之間的關係是一體的,也就是彼此互相成為環節而不是可以分割的片段。以自我的主體而言,我的歷史性是我所敘說故事的背景脈絡,它是一個關鍵的重要環節,而且伴隨我的成長有它發展脈絡。

同樣地,隨著時間流動的我也具有多個面向,在不同時間序列下的我是我也不是我,多個面向的我交織成豐富的生活經驗。此外,語言性的脈絡也以召喚出各個經驗的存在,透過命名與分類,也透過抽象思考的詮釋,豐厚塑成意義的開顯與理解。

假設六:自我認同是社會建構的結果

在集體當中找到自我認同

什麼使人成為我

  • 敘事治療認為問題是在文化脈絡中建構的,這些脈絡包括種族、階級、性偏好、性別,和邊陲的權力關係。
  • 現代主義說「你是誰?」敘事治療強調「什麼使你成為你是誰?」
  • 敘事治療問的是:不是你是誰,而是什麼使你成為你是誰?(It’s not who you are, but what hold who you are.)「是什麼時候?什麼事情?什麼人?使你用⋯⋯形容你自己?」
  • 「自我」不僅是個人意識的顯露,「自我」也揭露了它所存活的社會環境。
  • 如果自我認同是社會建構出來,敘事治療的焦點不是建構出來的「自我認同內容」,而是尋找人們自我認同裡的特殊細節(殊相的事實),去問「如何成為這種自我認同內容」。

我的他者

  • 生涯願望可以說是人生目標與方向,我的願望是我的願望嗎?我的願望是誰的願望?是如「其」所是的願望?還是如「期」所是的願望?
  • 「如其所是」是按照自己原來的樣子,「如期所是」則是滿足別人的期望。
  • 鄧明宇(2005)在其自我敘說的碩士論文中引用拉岡「我們的願望是他者的願望」(杜聲鋒,1988:34),他的文本中說:「我的『他者』是我的家庭(社會的主流價值),我理解到:我硬頸的活著,但不是我,是我的家庭(社會的主流價值)活在我身上。」
  • 找出自我認同在主要敘事中的位置,這個過程經常是離開控制和壓迫的開始步驟,自我認同經常在我們的社會文化脈絡中,經由各種意見和與別人交流而交織出來。

重敘對世界的體驗

  • 最好的心理對話是讓人「展現」他/她的世界,而非「傾訴」經驗而已。
  • 「傾訴」只是諮商與心理治療最初的起點,光停留在「傾訴」只是宣洩算不上是療癒,「傾訴」之後,如果只有治療者「診斷」式的解釋,只是診療也還算不上療癒。
  • 除非透過克連第尼和寇內立(Clandinin & Connelly, 1998, 2000)的方法,使自我經由「傾訴」達到「敘說」,得以「展現」出其原本的面貌,才算是完整的療癒。
  • 將外在的焦點放在個人經驗的社會與文化層面上,察看內在受困頓的自我如何遭遇、反映與抗拒文化的詮釋,將焦點經由時空上的前、後、內、外,移動而擦拭個人與文化之間的界限,使得線條模糊掉,甚至無法分辨,故而自我得以「展現」其生命的原初樣態。

給出此在

  • 當我們把眼光轉移到「故事何以這樣說出」的脈絡,必然會注意到支撐故事的所有情境背景。
  • 海德格說:「語言是存在的家,人說話,就給出了他所活的世界。」
  • 也就是敘事心理師必須檢視集體敘事如何汙染或滲透來訪者的生命故事敘說。

💡 發現自我認同的脈絡

傳統心理學傾向將自我認同與世界隔離開來,認為自我意識是獨立於外在世界的客觀存在,但以現象學或是社會建構論的觀點則是自我同時揭露了個體意識和所處社會環境的關聯,也就是說沒有獨立的客觀自我認同,而是在身處某種社會文化脈絡下建構自我認同的主體,自我和社會文化的脈絡互動而產生相互影響,而形成自我處於在世存有的連續同一性。

因此我們需要理解自我認同是如何被社會建構的,是社會的文化脈絡的什麼部分影響我們的想法和情感,而使我們作出對應的行為。從現象學的歷史性脈絡來看,從社會文化帶給來訪者的困境和資源、其人際關係如何影響他對世界的觀點,都可以看到是什麼影響他的自我認同。

從敘說者敘說的故事中,我們可以透過時間流和歴史性的游移而擦拭個人與文化的界限,當線條模糊而使自我展現出生命的原初樣貎,而當敘說者以他的語言說出他的遭遇時,我們可以好奇他怎麼會如此說出他的故事, 我們就可能注意支撐故事的所有情境背景,也就看到來訪者怎麼說話給出他此在的世界。

假設七:從主流故事中開創出貼近渴望的替代故事

連結渴望

單薄

  • 主流故事具有高度的支配性,在支配性故事線中的事件都具有高度選擇性,旁邊留下的許多事件,就永遠沒有機會串在一起成為凝聚的故事線。
  • 主流論述(dominate discourse)是孕育來訪者主流故事的土壤,通常來訪者會對自己的生活和關係下單薄的結論,這些結論經常助長人自認在某些方面有所不足,使人難以利用他們的知識、技巧和能力。
  • 人們經常捲入強勢的負面故事的掌控中,通常自己跟別人都感受不到他們好的一面,這時候他們沒有表現出他們喜好的故事,也不知道他們想要如何感受自己,或他們想要別人如何感受他們。
  • 人們將自己置身在這些強勢的、壓迫的故事中,並信以為真認為無法改變。

背景

  • 敘事治療心理師回應人們所述說的故事時,必須考慮說故事的人的背景故事(back-story)所產生的作用。
  • 背景故事往往跟主流敘事有關。故事都不一樣,故事架構描繪出置身其中的社會脈絡,敘事治療的心理師必須從主流故事中抽身出來
  • 例如,跟一個致力於發展出家人之間更強烈親密感的家庭工作,是不同於跟一個移民家庭工作的社會脈絡,後者處於種族主義和被主流文化邊緣化的衝擊中。

豐厚

  • 一個人的生命是被許多看不見的故事線組合起來的,敘事療法是尋找看不見的故事線和增強這些故事線,試著找出替代故事,豐厚故事的多元視角。
  • 布魯諾(Bruner, 1986)認為隨著時間推移、不斷重複,這些故事變得越來越僵化和堅硬,很諷刺地,是說故事的人將自己侷限在自己創造的故事裡。
  • 這些壓迫的故事強烈的影響到人們的自我感,削弱他們的主控權和看見其他可能性的選擇能力。
  • 敘事治療致力於尋找支線故事,在來訪者的獨特經驗中,開啟隱藏的故事線並發展出貼近渴望的故事。

💡 重敘意義的脈絡

敘說者敘說單薄的故事,往往是受到主流論述的價值判斷所影響,為自己和世界下單薄的結論。從單薄的故事加入替代主流故事的支線故事,以豐厚敘說者的故事線,需要以好奇來開啟多元視角。

我們可以回顧敘說者的歷史性脈絡,去找到那些沒有被他選擇作為主流故事情節的情境。並且拉出時間流的各種視角,讓他看見不同時期的他有什麼夢想、願景和渴望,是如何受到主流論述的價值判斷影響而受困。我們可以讓敘說者召喚過去以重現在現下,去經驗有意義的關鍵時刻而創造新的可能性。

言語性的脈絡有遮蔽的特性,所以我們可以從敘說中去聆聽主題和背景的切換,把背景不再適用的觀點或信念剝除、還有言語中隱而未現的弦外之音,讓敘說者去發現更多元的視角,以改寫新的故事版本。

Please follow and like us:
分類: 心理, 思考, 溝通, 生活感觸,標籤: , , 。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