喲哪桑的「摩托車日記」清楚地道出藉由問對問題來找出適當的度量方法,在讚嘆學長的罕譬而喻之餘,也想到了同人當年度蜜月遊蘇州的一段經歷,剛好可以來說明「專案」的度量,來看看和學長的摩托車日記有何不同?
話說當年,同人與夫人度蜜月遊蘇州,蘇州的園林是有名的,另外絲綢也很重要,難得來到蘇州,我們很想買些絲製品送給親友做紀念。
我們逛了拙政園,因為前一天遊杭州就直接坐車到蘇州,並沒有好好的睡一覺,所以我們夫妻倆都覺得很累,精神並不是很好。逛完拙政園之後,有車伕問我們要不要坐他的車遊蘇州。車資不貴,又可帶我們到各重要的景點去看看,而且是難得的經驗,所以我們就讓他帶我們遊蘇州了。
車伕帶我們去看絲綢,看到老婆喜歡,我不忍心掃她的興,但我們所帶的錢實在不多,雖然經過殺價後我認為省一點花應該還夠用,而勉強接受;但事後卻證明我太樂觀了,遊蘇州所需的費用比我想像的還要多,結果許多園林及風景名勝沒辦法進去玩,還有差點擠不上回到上海的火車。還好,最後順利地回到渡假村,但過程卻充滿了驚險。
以管理的觀點來思考問題,任務目標的不同會造成了度量的差異。學長與我都需要及時的資源來完成某件任務,學長的目標是騎車到達目的地,而我的目標則是完成旅行。我們都需要資源來達成目標,然而,所不同的是對資源或時間的限制不一樣,這其實就是日常作業與專案活動的不同,學長提道:
我的目標是避免沒油,不是管理我的油錢,因此我的第三招 – 記錄加油的日期,也就綽綽有餘了。
車子是每天都要騎的,我們不用擔心沒錢加油,而是要擔心油到用時方恨少,一旦沒油卻找不到地方可加油。至於加了油要去那裡,並不是我們管理度量的目標,加油站到處都有,只要有錢就會有油,所以只要在油快用完時找到加油站就不用擔心到不了我們要去的地方。也就是說,日常作業的度量方式大多都不用擔心資源有限性的問題。
旅行就不一樣了,在信用卡未普及的地方旅遊,必須注意你帶的錢是否足夠,所以管理度量的重點在於用最經濟的方式玩遍我們想要玩的地方,但如果我們的錢不夠玩那麼多地方,只好捨棄某些比較不重要的景點,就像那時候我們的蜜月旅行一樣,必須重新規劃我們的旅行路線。這個旅程,我們以前沒走過,就好像專案一樣,具備唯一性及臨時性的特性,而且受到範圍(遊玩的區域、目標與主題)、時程及資源等限制。所以,專案活動的度量方式的重點在於有效控制資源的有限性。
學長提醒我們,要注意我們量的東西回答了什麼問題,達到什麼目標。哈米尼斯也建議拿事實當成數據的驗證來輔助量測。然而,我卻想更具體地提出一個軟體度量的常見迷思-只以工作量當成度量基礎。《人月神話》告訴我們,太樂觀地把工作量與專案成果相提並論很容易陷專案團隊於「焦油坑」之中。進度與預算得確是專案的重要目標,但工作量是估計出來的,估計的百分比還是估計的,所以單以工作量來度量專案進度與預算其實是不夠敏捷亦不夠精實,就算有事實的輔助,也因為發現得太晚而於事無補。
那麼該怎麼辦呢?《溫伯格的專案管理學》告訴我們,把穩軟體的方向在於用穩定而肉眼可見的觀察團隊產出與規劃的落差並採取行動改善現況。所以度量不是喊拍啦拳來預估工作量而是比較可運作的軟體與我們實際花費或預算成本的差別在那裡,進度報告不該只有兩條 S 曲線,除了代表成本與時程的 S 曲線之外,應該還要有第三條代表專案實際產出的 S 曲線。沒有錯,我說的正是如實獲值管理這樣的專案度量工具。但我的訴求重點並不在工具的使用,因為工具是死的,它必須由人來予以活用,這正是重視敏捷與精實的管理態度。如同在旅程中,當我們警覺我們的錢可能帶得不夠時,我和老婆就會商量那些景點對我們具價值與意義,那些景點可以予以捨棄,同樣的狀況也發生在我們的埃及之旅,當我們人在 Hurghada,發現因為天候問題而使到西奈半島的船不開時,要到西奈半島已是不切實際的夢想了,所以只好捨棄 Taba 的渡假村,而改變計劃,到亞斯文並瞻望雄偉的 Abu Simbel 神廟,讓我們花費的金錢與時間與我們的目標(有個難忘的旅程)相聯接,其實做專案又何嘗不是這樣呢?
Powered by ScribeFire.
幾個地方不懂:
1. 罕譬而喻??? 這太深啦! 如果哪一天我們要出中文的托福, 多益, GRE來考老外, 你應該有資格去出題…
2. “日常作業的度量方式大多都不用擔心資源有限性的問題”, 不懂你下這個結論的邏輯, 以致不知我該同意還是不同意.
Have a nice weekend!
1.不會吧,不知學長是因為和我讀不同年代的國文課本還是脫離書本太久,罕譬而喻語出禮記學記篇,意思是舉例少但讓人一聽就懂。學長的回應不禁讓我想到在捷運報看到的"心費(應為肺)功能",真是悶呀。
2.學長不是說了嗎?"目標是避免沒油,不是管理我的油錢",所以沒油不是沒錢買油,而是該加油的時候沒去加油,所以問題並不在資源的有限性。但專案就不一樣了,當資源耗盡時,專案是無法做下去的,但日常作業資源耗盡的情況並不多見,因為它並不像專案有個結束(的目標),也可以說它沒有目標可言,它所在意的只是工作可以繼續就行了,而專案卻必須達成預期目標(如期如質完成專案產出),日常作業不像專案有資源的限制呀。
1. 我脫離古文實在太久了, 慚愧! 不過, 因為蔡志浩老師的啟發, 我的確想嘗試在寫作時少用成語. 這是蔡老師的看法: Taiwan 2.0 » 「成語」的是是非非.
2. 我不太同意日常工作不受資源的限制, 畢竟資源有限, 人的欲望無窮, 沒有資源以致日常工作無法進行, 所在多有.
學長是認為有專家認為成語少用為妙,而認為我不該在文章使用成語,是嗎?
我個人認為成語只要不誤用與濫用,不須因噎廢食。每個人表達意見的文字使用方式不同,所謂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約,大時不約。抱歉,我又用了成語或典故,但我沒想那麼多,我想到的只是如何恰如其分地表達我的意思罷了。也就是不思善,不思惡,如何是我本來之面目呀。
再來,我並沒有說"日常工作不受資源的限制";我說的是"日常作業的度量方式大多都不用擔心資源有限性的問題",這兩者可是有很大的不同喲。我想點出的是,學長的摩托車日記度量並未考慮資源與產出的聯結,如果要到某個地方,即使用再多的油,I don’t care(至少沒看到你如何度量在多少油的限制下可以達成目標-到達某個目的地)。至於我的遊記就不同了,因為有目標要達成,所以資源的限制影響就更明顯。摩托車不能沒油,我不認為它是目標,而是重要的前提假設或限制條件。至於,日常工作會因為資源不足而停擺,那就代表公司不能符合 going concern 的基本假設,公司能不能生存可能都會有問題,但這不是我想要討論的問題。
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