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拳體驗鬆之意境

以前在剛開始練太極拳時,師父常教我們要放鬆,而我們能夠體會到的鬆只有「不用力」,所以出掌成爪也常常是很正常的一件事。隨著招式逐漸熟悉之後,慢慢體會到放鬆除了不用力之外,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收攝與專注。

換句話說,鬆代表了兩種不同的層面,一方面要放掉不必要的力氣,在另一方面,精神上則要專心維持在這種鬆的狀態下,也就是把握「用意而不用力」的原則,而才能自然地打出太極拳發勁的味道。

其實許多師兄姐一開始都會想學師父的發勁的動作,但怎麼學都不得要領。師父的教拳風格是要先讓我們把整套拳招式摸熟了,再慢慢從招式細節中去體會鬆、沉、專注,才能真的體會出拳的內涵出來。

模仿是很難學會發勁的,而是要在全身放鬆的情況下,集中在圓周的一個點以全身之力貫穿出去,師父說這就是所謂的忽靈勁,因為動作看起來也像是突然全身抖一下,又稱之為抖縮勁,這也是陳家小架太極拳中的特有發勁方式。在此,舉師父常提毛巾隱喻發勁威力的例子,雖然毛巾是柔軟的,但在完全放鬆的抖縮勁道,卻是可以傷人於無形的。

每個人體會出發勁感覺的招式都不一樣,端看那一個招式可以讓你體會出放鬆的感覺。很多人會學師父在六封四閉雙手一齊出去時翻那麼一下,然而,如果不夠放鬆,那就不是發勁,而只是手的無意義翻動而已。

事實上,整個發勁動作其實是從腳跟到膝蓋,然後經由腰帶動全身的整體反射動作,手的動作只是自然反應而已。師父有時會指正手不能像波浪鼓那像翻,因為這樣的精神是不夠專注的,意念也是渙散的。

我是從懶札衣體會到發勁之感覺的,當感受到腰一鬆,胯一沉,手便帶著全身力量順勢出去,然後再從這個招式的發勁擴展到其它招式的發勁的感覺。然而,每一招如果要發勁,整套拳打下來是很累人的,年輕的時候,學拳還可以招招發勁,但近年來疏於練習,體能漸感吃不消,而且我也發現必須要好好加強鬆沉的訓練。

記得師父曾說過他自身對鬆的體會,他提到放鬆與輕鬆的意境不同。放鬆是指刻意去放鬆,本身是帶有一些緊繃的,而輕鬆就不一樣了,輕鬆則是一種享受鬆的狀態下,本身是鬆的,當然知道要放鬆比不知道要放鬆是好一些,因為放鬆久了,慢慢就會變輕鬆了。我發現我目前的狀態是必須刻意去放鬆,因此暫時還不應去練習發勁的動作,等真的體會到動作夠鬆了,再來練習發勁吧。

Powered by ScribeFire.

Please follow and like us:
分類: 生活感觸, 運動健身。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