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擁有理性思考的能力,能夠分辦是非善惡,用理智來戰勝私欲,以展現出行為的道德。但世界上是否真的存在客觀而公正的道德標準嗎?最近 Mr.6 在〈猩猩也懂禮義廉恥?但道德本身也是猩猩?〉引用了《時代雜誌》的一篇報導,提到我們所自認的道德觀,本身其實也只是一種猴性。
Mr.6 提到科學家實驗證明,當一個人面對「人生難題」必須思考並做出可怕決定的期間,大腦出現剌激反應的部位,卻是主掌情感的區域。科學家認為這是本著人類同理心的緣故,而且這種反應似乎是與生俱來的,但同樣的反應,卻也可以在「沒有思想」的猩猩族群中觀察得到。而所謂會突然「做壞事」的人卻是由於「裡外之分」的排外性所招致而來的對抗現象。
因此,所謂「道德觀」其實並非得至於理性思考,而是來至於我們的個人情感。Mr.6 認為,道德本身就像猩猩一樣原始,根本就是「猴性」的一部份。道德本身也是某種「猴性」,「猴性」一點也不文化,一點也沒有智慧,是一個容易在不知不覺中被濫用的東西。
Mr.6 認為這是人類最根本的矛盾,當處於負面情境感受到所謂的猴性時,不優美的處理方式讓旁人無法警覺猴性的存在;而在一般的狀況下,對大多數的人而言,卻又對猴性渾然不覺,加深了彼此不必要的積怨與矛盾,其實大家都是共犯。他反而認為與其「追求道德」,不如去「避免猴性」。
既然科學家證實原來道德是「猩猩級」的東西,與其「追求道德」,我覺得比較有智慧的方式,是「避免猴性」。而「避免猴性」的方法卻簡單不過了。我覺得,其實就是永永遠遠的「正面待人」即可。從每個人開始。
上述的觀點點出了一個重點,那就是「道德」無法外求,這樣只不過會讓我們的善意遭到濫用,反而變成猴性的原始性格,藉由道德把個人的私慾包裝起來,這樣將使人禍比真正的野獸還可怕。道德必而是透過不斷地過濾心中的偏見、虛妄等雜質,在去除我執的過程中,才能真實體現出它的真實面貌。Mr.6 認為,要永遠正面待人,要正向思考,這樣就可以使我們不處於負面情緒中而以創造來取代批評。
稱讚與鼓勵得確比指責與批評還來得有創造力,貶抑會讓人難以從負面的能量磁場中脫困,降低生活品質,實在是損人而不利己的。然而,我們所處的世界本身就是堪忍的,不完美的,善與惡本來就是一體兩面的。沒有惡的存在,就無法彰顯善的可貴;要成就善,必須經歷惡的考驗。因此,當我們要別人「正面思考」時,不知不覺我們會不會也會陷入了指責與批判的陷阱中呢?
在 Mr.6 那篇文章的迴響中,李目白的留言就指出了這個問題。他認為對他人的批評,不妨抱持著對待不懂得欣賞自己的優點者,也應當給予誠摯的祝福,尊重對方的批評。他說:
我也很難理解有些人扔下的指導棋,竟然是要別人"別這想","別那樣想",指正文字數據引用上的謬誤是理所當然,若是對方以學說的方式來談一件事情到也還有論戰的空間。而今天人家只是提出一個觀點,批判必有其立場。
看懂對方為何而說,基於什麼立場去切入之前,只因對方沒講出自己想聽的東西,只因對方沒有談出自己認同的觀點,就直接否定掉對方的想法
而棉被俠也提到了,解決道德難題的重點還是在於要對原始的猴性有足夠的了解,而了解的過程需要自覺。他說:
隨時正面與自我做交鋒,保持隨時隨地的「自覺」與「覺知」的「過程」,才能開始瞭解所謂「猴性」,有足夠瞭解的前提,也才能選擇要與其「作朋友」還是要「揚棄」。
另外,有網友在 funP 回應了對這篇文章的看法,他認為不聽批評不就成了一言堂,他並舉了 Mr.6 近日所寫的另一篇文章為例,Mr.6 與一群創業家在「抱怨」印度工程師,所以他認為 Mr.6 這篇文章反而罵到了自己。
從上面這些人的意見中,同人發現 Mr.6 的觀點並不是錯了,而是有簡化問題之嫌。道德的難題並不在於人們不知道要避免猴性、正面待人,而是在於在實踐上有其困難存在。明明知道該正向思考,卻常常言不由衷、身不由己,就是無法做出積極正面的行為,來實踐真理,就像另一篇文章所提到喜馬拉雅山猴子的故事一樣。
從前有個道士,有一天他來到喜馬拉雅山腳下,跟村民宣揚點石成金之術。村民信以爲真,紛紛希望拜師求術。道士提出要全村的黃金做爲傳授的代價。(道士如果真的能夠點石成金,還要問村民們要金子幹什麽?)愚蠢的村民們搜集了所有的黃金交給了那個道士,道士告訴他們如何去點石成金。法術果然靈驗,村民們歡天喜地。最後道士在臨走前跟村民們說,你們記住:在點石成金的時候千萬不要去想喜馬拉雅山的猴子,否則法術就失靈了。從此以後村民們再也無法點石成金,因爲他們施展法術的時候沒有一個人能夠不去想喜馬拉雅山的猴子。
大家都知道不要去想別人的缺點,可是這就像喜馬拉雅山的猴子一樣,他人的陰影卻往往揮之不去。沒有人願意去成就猴性,可是猴性就是如影隨形地跟著我們。對於不願意成為猴子的人,卻一再地碰到許多更不可理喻的猴子該怎麼辦呢?在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的狀況下,如何能正向思考及積極樂觀呢?取而代之的也只有批評、抱怨與指責,於是生活就被這些負面能量所包圍著。
為什麼事情總是如此發展呢?依據同人自己的體會,道理並不在於我們懂得多少,而是在於我們如何去實踐它們。
從科學的觀察中證實了道德並不需要高度的智力,從猩猩到人類,皆具備如「同理心」這種天賦的道德內涵,顯見良知是與生俱來的,因此要「致良知」並不困難。所以,即使像猩猩這種未經文化洗禮的原始動物,都能有實現道德的能力,只不過在面臨生存威脅時,牠們必須保護自己與自己所屬的群體。
人不也正是如此嗎?境界現前,才是真正的考驗。只有在面臨利害得失之下,做到不動心的境界不動心典出《孟子.知言養氣章》。。也就是不因懷疑恐懼而動搖自己的志向,仍能勇敢地面對自己的良知,其實「知行合一」才是真正的功夫。所以,我認為在困境中仍能展現出積極樂觀的行為,才是正面思維的具體實踐。
同人曾看過有人批評地球人不夠文明,她說人們會彼此欺瞞、競爭、搶奪、殺害,她把這種現象歸咎於地球人很壞,同時認為在她的生活中,老是出現搗亂者同人猜想,她大概也把我列為搗亂者之一。,甚至是所謂的催狂魔。當時,我曾告訴她搗亂者之所以存在,是因為我們的心性所致。
沒有催狂魔,那能激發出哈利波特的力量,使他的心志更為成熟呢?搗亂者的存在可以磨鍊我們的心性、堅定我們的意志、成熟我們的心靈,這其實是宇宙送給我們最好的禮物。在我們愈抗拒搗亂者無疑地必須創造出一個搗亂者的實相讓我們體驗,所以搗亂者必然堅持存在;只有在我們體驗到其實無須在意是否有搗亂者,接受每一個與我們不同的觀點,祝福他們,就算真的有搗亂者,我們將會得到他們的順從。我們在那裡並不重要,重點是觀照我們的心呀。
然而,同人卻從彼此的互動中發現從她的眼光中所看到的世界,卻是充滿憤怒的。同時也很湊巧,那一陣子所看到她所寫的文章或留言,大部分都是抱怨她真倒楣,遇人不淑,好像世界上的壞人都讓她遇到了。到底世界真的有那麼可怕嗎?我想,真正可怕的不是世界,而是我們心中存在著無法接納不同觀點的生活態度。
我們總是用自己的道德標準來評量他人的對與錯,然而對與錯卻根本就不是絕對的。當我們用不同的角度來看,就會得到不同的價值判斷,正如《莊子.秋水篇》中所提到的:
以物觀之,則物貴而相賤。以道觀之,則物無貴賤。以俗觀之,則貴賤不在己。
這樣看來,多餘的道德批判其實只是徒增煩惱罷了,一切的煩惱似乎只是因為我們的虛妄與執著。我們沒辦法消弭身邊的不義之事,只好將一切過錯歸咎於別人的猴性。
然而,這種負面情緒讓我們的敵人愈來愈多,同時也讓我們煩惱愈來愈盛,身處三界火宅《法華經卷二.譬喻品》:「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聖嚴師父曾說過:「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只有用慈悲與智慧來取代憤怒與執著,才能不讓猴性為我們生活帶來困擾呀。
然而具體的做法又如何呢?聖嚴師父也說過:「讓別人快樂是慈悲,讓自己快樂是智慧」,永遠「正面待人」是慈悲的具體實現,藉由欣賞對方的優點,讚嘆他的成就,用正向的能量來取代負面能量,付出我們的愛心並給予他人快樂。
「正面待人」是將心中的善念加以擴大,它可以產生正向的創造力,並為我們帶來許多利益。然而,當我們無法感受到善念時,就像那位認為地球人很壞的批評者一樣,當不斷地碰到狗屁倒灶及烏煙瘴氣的人與事時,如何能「正向待人」?如果不能與心目當中的壞人心平靜氣地相處,如何能正向思考呢?這樣只是讓對方的快樂建築在自己的煩惱之上呀!
缺少智慧的慈悲就是這樣會容易令人迷惘,它讓我們的價值觀變得庸俗化而淪為受他人利用的工具。使我們會忘了警覺問題的關鍵,錯失改變的機會,直到自己不再委曲求全而自暴自棄,卻在不知不覺中變得消極悲觀。
因此,缺乏智慧讓我們陷在境界當中受煩惱所苦,無法堅持正面待人的行為而回到猴性的習氣中。但另一方面來說,煩惱的存在彰顯了智慧的意義,讓我們從覺悟中成長,這正是「煩惱即菩提」的道理。換句話說,猴性正是為了成就佛性而生的,只有在降服猴性的過程中,我們才能體驗到真實的佛性。
不願意面對猴性,一味地逃避它存在的事實,如此的人生,是不可能正向積極的。所以,還不如面對它,觀照它所引發的負面情緒,然後再用愛來療瘉它,觀照自己的內心,做真正的自己,同時也允許別人也能做他自已。每個人的人生課題不同,學習的東西不一樣,尊重彼此的歧異,才能讓自己快樂,同時也讓他人感到自在。
「凡抗拒必堅持,只有接受才會順從」,當我們愈抗拒猴性、去貶抑它的存在,無形之中就更會讓它更根深蒂固。我們的抗拒,會加深了它存在的理由,最後將會讓我們因為絕望而放棄自己。所以,智者不會想去貶抑猴性、妄想消滅它,因為存在必有其價值,貶抑並無法否定它存在的事實。而是想辦法與它和平共處。
所以,覺察猴性所引發的恐懼與憤怒、洞察它所帶給我們的體會與成長。借用佛學的說法,一切事件都只是因緣所生,猴性的生滅也不例外。因此,無須對它執著,它的存在有它的道理,只是我們還悟不透罷了。但只要我們能面對它、接受它,自然我們就可以處理它,最後必然可以放下它,而彼時,猴性自然就會不復存在了,我們也才能真心誠意地正面待人。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我的道德標準不見得套在你身上就能夠一體適用,所以彼此尊重才是關鍵所在。當我們試圖從對方的觀點來看事情後,我們才會得到更全面而完整的世界觀,批評就不只是批評,而是更具創造性的建議。
這樣看批評才是正向思考的行為,就算批評者說的不是實情,我們還是可以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如果當我們總是無法接受別人的建言,老是貶抑對方的批評,把他們看做當猴子時,其實我們也正在展現自己的猴性而不自知呀。
Powered by ScribeFire.
自動引用通知: 同人的生活派對 » 鱷魚鴨的啟示
自動引用通知: 同人的生活派對 » 焦慮的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