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策略管理的課堂上,教授提到了組織的競爭力端賴於組織的知識是否成長。我剛好藉這個機會詢問教授對教改與學生思變能力降低的關係之看法,卻引發對教改不同看法的學長姐熱烈討論。
教授認為培養學生思變能力就是要廢除單一教本及標準答案,讓學生自己思考問題,發揮創意。政策立意並沒有錯,可惜國中及國小老師無法適應新的教學理念,所以並沒有發揮應有的效果。但我並不認同這種看法,因為我觀察到的現象是:趕鴨子上架;根本沒有足夠的時間與空間讓老師適應(我的老婆、弟弟、弟媳、妹妹可全是老師喲)。如果把責任歸咎在國中及國小老師身上,這是非常不公平的。
學長姐們對教改紛紛表示意見,其中有一位學長所任職的公司主要業務剛好就是出版九年一貫的教科書,他提道:「其實要給教改多一點時間,教改用十年的時間實在是太短了」。不會吧,莫非教改只有把學子們當實驗的白老鼠一途?想到這邊,教授也剛好說到:「學生不應該當白老鼠;但難道當黑老鼠就會比較好嗎?教改不可能走回頭路,所以還是要繼續走下去比較好吧」。等等!這樣的論述似乎有問題,這不是就是把事情簡化成二分法,用二分法看事情,很容易讓我們變成非A即B的傻瓜,連自己都不自知呀!
為什麼一定要當老鼠?改革可以採用劇烈變革的BPR作法;但也可以採用持續改善的TQM的作法。誠如另一位學長的觀點:
這應該是新舊觀念衝突的問題:新的作法有新的作法的好處,舊的作法也有舊的作法的好處;問題就出在我們沒有了解如何可以同時得到新舊做法的好處,貿然執行的結果就造成了舊作法好處不見了,新作法的好處卻不如原先的預期。政策強行置入的後果,反而會造成事後更大的反彈,所以用漸進式的作法應該比較好,也就是說:沒有共識的部分,就不要強行去做,改革可以先就有共識的部分來改。
這段話說得真好,我深表認同。但教授好像還是無法完全同意,他對「漸進」兩個字有意見,認為教改政策並沒有錯,而是錯在執行,他認為家長的觀念是錯的,而學校方面也應加強教師教學的績效評估;但真的是這樣嗎?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有很大的不同,這不是對錯的問題,而是政策是否適用社會文化與否的問題,如果我們不明究理地削足適履,所造成的後果卻是大家難以承受的。管理本來就沒有對與錯的問題,而是要面對現實,選擇適用的政策來推行。
面臨知識經濟時代,行使知識所帶來的權力是很普遍的一件事,但執著單一觀點的知識也會造成傲慢與徧見。所以拒絕成為非A即B的傻瓜是比較聰明的做法,面對歧異,先保持謙虛的態度,謙虛讓我們學會尊重,容許別人可以跟我們有不同的看法,然後再尋求共識。有了共識以後,才能共創雙贏。
在班網中,同學Sunny對本篇文章回應:
沒錯,制度的改革往往是很複雜的,因此用單一片面的角度去看它就會失之徧頗。
不過,環境多半是無法配合的,面對環境的挑戰,我們只能順應趨勢與潮流,或預測它可能會發生的變化,想辦法導向我們想要的結果,在時機來臨前做好準備。成功或失敗是取決於我們能否順應趨勢而有所做為,這就是荀子所說的:
然而,我們不曉得是執政者對改革抱持太過樂觀的想法,還是他們迷信銀彈的存在,總之教育的改革終究是失敗了,責怪環境或時間其實也正意味著我們沒有順應情勢。
雖然未來難以預知,但態度上我們至少要理解「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周易文言》)的道理。沒有先天培養才能,又沒有後天等待時機,以時間太少為藉口,把學生們當祭品及實驗品,是很難讓人們信服的。知識經濟時代,學者很容易就變成古代的祭師,能不慎乎!
自動引用通知: 同人的生活派對 » 真正的理性
自動引用通知: 指責的妄念成真 « 同人的生活派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