憤怒無補於事

最近出現了幾則當事人情緒失控的新聞。陳幸妤在她工作的診所前發洩對媒體的不滿情緒、桃園某國中女導師在課堂歇斯底里毆打學生被拍攝PO上網、花蓮某國小體育老師提童倒插水處罰未帶泳褲的學生,這些事件都是因為出自當事人用憤怒來面對他人干擾行為、或令人失望的行為,但結果卻沒有解決問題,反而使他們更加難堪。

同人從網路上看到一些文章對這些事件的評論。Satans 認為「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陳幸妤被媒體偷拍跟踪真的很可憐,但在媒體面前控制不住情緒激動地發飆大罵,等於是正中他們下懷,這又令人覺得可恨。他提到:

遇到問題就該想辦法解決而不是只會發洩情緒。陳水扁是她爸爸這是無法改變的,狗仔隊也不可能立刻在世界上消失,那麼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是想辦法讓狗仔隊不再跟著她。要怎麼不跟著她呢?讓狗仔隊對她不感興趣就成。我的建議是陳幸妤以後不要再發飆暴走,看到狗仔隊時可以主動示好打招呼,讓狗仔隊想拍的爆點通通都不見,當然狗仔隊就會失去興趣而不再跟拍她。

Mr. Friday 對導師怒罵毆打學生的暴行,感慨「一個老師的名譽,就這樣毁了…」。他認為不管老師的舉動是否適當,將影片放在網路上這件事,是學生〈們〉對女老師單方面的、而且是佔盡便宜的攻擊。他提到:

作出這樣行為的學生〈們〉,可以想見,不會被退學〈但老師很可能會被開除或記大過〉,不會被公佈姓名〈但是老師的名字已經被公佈了〉,未來找工作時,也不會有人拿著這條新聞來問你:你夠格嗎?〈但是這位老師很有可能會〉。而這位老師,就算能夠保住職位在學校裡繼續工作,也必定成為大家指指點點的對象,包括未來的學生家長,都會持續對這位老師發出質疑。

William 則認為老師處於教育亂象中,應該懂得自保。在現今整體教學環境的改變情況之下,教育當局似乎也尚未對老師提供足夠的後勤支援。因此教師得確應該學習自保,也該學習更有效的管教方式。他提到那位導師其情可憫,但這絕對不是個案,也絕對不會發生。希望在第一線的老師千萬要學習自保之道,因為老師的教學熱誠,不值得葬送在這種不受教的學生身上。

人性的弱點的圖像其實從這些文章的評論中,都指出一個重點;那就是在個人處於無力改變環境的情況下,我們應該思考如何處理與解決問題呢?許多人都對這些當事人投以關注及同情的眼光,認為他們是環境的犧牲者,因此予以聲援,並指責、批評環境應該改變。然而誠如《人性的弱點》所提到的「指責與批評無補於事」,等到下一次同樣的事件再度發生,問題依舊還是會發生。因此如果我們要幫助當事人,應該是想辦法讓他們明白不要用生氣來解決問題,憤怒往往是無補於事的。

EQ的圖像就如同《EQ》所引用亞理斯多德所說的話:「任何人都會生氣,那沒什麽難;但要能適時適所,以適當的方式對適當的對像恰如其分地生氣,那可就難上加難。」控制情緒並不在於情緒的壓抑,而是在於如何疏導與轉化我們的情緒,讓它適時地以正確的方式表現出來。當然,這並不是簡單的一件事,但卻是每個人無法逃避的責任,否則,我們的情緒反應將會形成我們難以抗拒的動態系統,也將主宰著我們情緒失控的宿命。

上圖所顯示的正是此動態系統的系統思考圖。他人向我們做出干擾或令人失望的不良行為,讓我們感受到情緒壓力;表面上透過情緒反應似乎可抒解壓力,但一旦我們憤怒、指責、乃至批評,對方就會感受到我們的敵意而使彼此的關係降低,於是做出更大的干擾行為,造成我們更大的情緒壓力而形成情緒無法抒解的惡性偱環。

這就是「事件產生結構,結構造成行為模式」的窘境,我們明明知道憤怒不但不能解決問題,還會讓我們逃避不了情緒失控的宿命;然而在當下,我們就是會被系統背後所存在的結構逼著我們做出對自己不利的行為舉動,以發飆來發洩我們的情緒。喲哪桑學長曾說:「結構往往是背後的心智模式使然,然而換了一個人到某個結構中,卻未必能讓那結構改變。」難道事情就真如學長說的那樣,我們沒辦法改變造成我們情緒失控的結構嗎?

同人從來不認為環境無法改變就必須自暴自棄,用負面情緒來反應不滿。從個人在生活上及工作上對於處理衝突及情緒問題的體驗,發現事情就如同溫伯格在他寫的書中所引用的一句話:「讓人感動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們對事件的反應」一樣,我們不一定要用生氣的情緒來回應事件。從過去的經驗,我們很輕易地會讓學習到,要打破情緒失控的行為模式,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換一種更積極的行為反應;也就是設法改善我們與對方的關係,增進彼此互信與降低衝突的可能性,才能真正的解決問題。在此,同人提出我在《是你選擇了憂鬱》的讀書心得中所提到的觀點:

我們須掌握住「你的行為會造成雙方距離疏遠或拉近?」的原則,才能與身邊的人維持良好的關係。我們唯一能控制的只有自己的行為,關鍵就在於我們到底願意為增進彼此關係做什麼樣的努力?過去我們習慣一味地問自己的感覺、指責對方的不是,但卻忘了面對真實的現在,雙方要有共識:關係的改善是現在最重要的事情,然後共同面對問題想出解決之道。

因此,如果陳幸妤正視她成為公眾人物的事實,懂得與媒體維持良好的關係,或許就不致讓她變成狗仔文化的犧牲者。同人不認為她必須懂得與媒體的應酬之道,但她至少可以選擇不用把自己的情緒毫無保留地在媒體面前展現,使得情緒容易被激化,讓她變成具有顯著性新聞話題的角色,也就註定她在新聞上的悲劇角色。

因此,我們固然應該批評媒體毫無人性,但是否也該想一想,難道陳幸妤的性格不該為媒體面前情緒失控,負起一部分的責任嗎?如果我們能夠體認到這一點,我們就不會批評要她做好情緒管理的言論沒有人性。因為我們知道,關鍵不在於陳幸妤應不應該生氣,而是如何讓陳幸妤不會輕易地讓媒體玩弄情緒反應。

同樣的道理,兩則師生關係的衝突也是因為老師沒有與學生建立好適當的關係。女導師說「她不想放棄這個班級」是令人動容的,然而她所採取的行為卻是讓學生與她之間的關係的疏離,試想這樣怎麼可能把這個班級的學生救回來呢?老師的行為只是將他們往壞學生的位置推過去,其實她的做法是與想法相互違背的呀!

或許女導師有「恨鐵不成鋼」的心境,希望他們成材,而學生的漠不關心卻讓她很著急,因此才會有如此激烈的情緒反應。但她卻忽略了在這種心理狀態下,是不可能解決問題的。因為在相互抗爭的過程中,我們很難會有時間去思考與反省,更不用說表現出老師教學的專業來讓學生受益了。

男體育老師認為「他故意不帶游泳褲」,因而生氣地處罰學童而使他身心嚴重受創。男老師明顯地是犯了心理學上所說的「基本的歸因錯誤」,把事件歸咎於學童的人格因素而非情境因素。同人相信,如果他與學童建立了良好的關係,就不大可能會認定他是故意做出令人失望的行為,被「巧妙的壞人故事」所誤導,而做出情緒失控的行為,而葬送了自己的前程。

因此,從這些情緒失控的新聞事件看來,環境如何變化或許並非我們所能輕易掌握的;但我們應該學會控制情緒,才能真正解決生活或工作上的問題,這才是最重要的生活與專業能力。就如同文章前面所提到的,控制情緒並不在於我們必須壓抑憤怒,而是疏導與轉化自己的情緒,讓它以適當的方式表達出來。

如此就不會因為我們無意識的發飆舉動而破壞了我們的人際關係,而是有意識地覺察與體驗情緒所帶來人生課題的學習與成長。最後同人謹分享自己很喜歡的一段話,來為本文來當做結尾:

危機與難關,是因為我們不能以整體性的知見來審視自己;我們會發現,唯一需要改變的是自己:是內在心識而非外在環境。

Please follow and like us:
分類: 問題解決, 心理, 溝通, 生活感觸, 系統思考, 衝突。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

在〈憤怒無補於事〉中有 17 則留言

  1. Mr. Monday表示:

    這篇文章評論地恰如其分. 真是寫的太好了. 可以的話, 還請讓我轉到我們的 Blog 上面, 謝謝:)

  2. coffeelemon表示:

    心有戚戚焉
    套句川普的話:不要對別人發怒,除非你的發怒另有目的

  3. cyber runner表示:

    唯一需要改變的是自己:是內在心識而非外在環境 +1

  4. jim yeh表示:

    @Mr. Monday, 沒問題呀,我的文章能在 MMDays 被刊登,是相當榮幸之至的呀。 😀

    @coffeelemon, 謝謝您很棒的補充。

    @cyber runner, 這句話我一直很喜歡,它是從《光的課程》靜坐 CD 片(非原書所附)中有關憤怒轉化的一段話。

  5. 自動引用通知: 同人的生活派對: 憤怒無補於事 - MMDays

  6. 柯芝表示:

    這篇真的寫得很好,可以讓我轉載到我的部落格嗎?

  7. jim yeh表示:

    Hi 柯芝,

    謝謝您的稱讚,轉載沒問題。但本站文章採創用CC授權,也就是轉載須註明文章來源及作者,而且須以相同方式分享,以及用於非商業用途。

    謝謝。

  8. 自動引用通知: 同人的生活派對 » 尊重自主原則

  9. nancy表示:

    說的好!
    掌握情緒,馴服情緒,做自己的主人,而不是被情緒掌握。
    面對困難的外在環境,要堅強冷靜!才能避免情緒失控後的後悔與懊惱。

  10. jim yeh表示:

    Nancy,謝謝您。

  11. kkdeaky表示:

    寫的很好,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如同被強暴的女子,我們應該勸說她行為要檢點,服裝不要太暴露,因為強暴犯不可能立刻在世界上消失,出門繫好貞操帶,讓強暴犯對她不感興趣就成

  12. jim yeh表示: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並不是我的觀點,雖然我同意 satans 的看法,但是贊同此觀點的前提和樓上運用不恰當的類比是不能相提並論的。

    陳幸妤並沒有被強暴,拿強暴來類比只會過度渲染她的受害人情節,並且把世界塑造成一種對立的情境而已。當然,樓上的價值觀看起來很不一樣,但也請看清楚別人立論的重點。

    在個人處於無力改變環境的情況下,我們應該思考如何處理與解決問題呢?許多人都對這些當事人投以關注及同情的眼光,認為他們是環境的犧牲者,因此予以聲援,並指責、批評環境應該改變。然而誠如《人性的弱點》所提到的「指責與批評無補於事」,等到下一次同樣的事件再度發生,問題依舊還是會發生。因此如果我們要幫助當事人,應該是想辦法讓他們明白不要用生氣來解決問題,憤怒往往是無補於事的。

  13. 自動引用通知: 同人的生活派對 » 公車司機的理智

  14. kkdeaky表示:

    類比為何?我從沒說陳幸妤被強暴,不恰當的類比,要陳幸妤真被強暴那還叫類比?在個人處於無力改變環境的情況下,本應透過社會共同壓力來協助擺脫暴力,如果遇到困難都只能自力救濟,那只能用悲哀來形容,或許有人認為她是在發洩情緒,但我認為陳幸妤是在向整個社會求救,你個人可以選擇不伸出手,更可以選擇落井下石,也可以伸出你的手拉他一把,這都是個人自由,希望每個人遇到傷害的同時,千萬別獨自躲在陰暗角落檢討自己做錯什麼,應該向外尋求協助,這個社會是溫暖的會有人願意伸出手拉你一把的

  15. jim yeh表示:

    樓上沒有類比嗎?那扯出強暴一詞是跟本文無關嘍?更不用說把當事人的選擇簡化只有兩種選擇,可惜有些人的世界不像你想像地如此狹隘

  16. 自動引用通知: 同人的生活派對 » 從海砂屋陰影學到的教訓

  17. 自動引用通知: 同人的生活派對 » 失望與干擾行為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