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論的心理價值

前一陣子,同人經歷了一場衝突。在那場衝突中,我與同事進行了言語上的激烈辯論,辯論到後來演變成雙方的意氣之爭。本來對同一件事情,當雙方出現意見分歧這也是很正常的事,加上那次爭論的主題與工作本身無關,所以既然彼此無法針對那件事來溝通,那理應不研究不討論,以免破壞同事間的情誼。

但那場衝突卻讓我體驗到內在心靈面對外在事物的挑釁,使得自我意識按捺不住內心的情緒起伏而起而對抗,或許這是潛意識要意識正視自我內在的衝突,以經驗意識與潛意識的整合。剛好我和同事發生爭論的主題是食物的營養價值,或許這個事件是要我體驗爭論的心理價值。

肉鬆的營養價值

說起來,與同事的爭論源起於微不足道的小事,但發生如此針鋒相對的衝突,卻是令人匪夷所思。在上週四吃午餐的時候,同事甲說他不喜歡三明治夾肉鬆,這時同事乙提到肉鬆是很美味的食物。同人則站在健康的角度說肉鬆並不是營養價值很高的食物,因為豬肉經過高溫及攪碎,它的蛋白質很容易被破壞而不利於健康。

沒想到同事乙對這個一般人都能理解的健康常識有意見,他聲稱蛋白質只要成分在食物裡面,並沒有什麼是不好的蛋白質。他指出肉鬆當中具備所有 20 種「必須胺基酸」,並且強調很多媒體所宣傳的健康觀念都是不正確而受到扭曲。面對這個意見分歧,同人並不想扯出太深奧的理論來爭論,只是舉出實例;同樣是吃蛋白質,吃一包肉鬆和一顆煎蛋其營養價值就是顯然不同的。

同事乙反問同人兩者是同樣重量的嗎?不同重量的食物如何拿來相比?我說那並不成問題,不好的蛋白質是愈吃對身體愈有不好的影響,而好的蛋白質則是有益於身體的健康。一個扣分另一個加分這是很明顯的。然後,奇怪的問題出現了,同事乙要我定義營養價值。這是繼〈金瓶梅與金蘋果〉之後,進行簡單的生活閒聊還需要嚴肅地定義名詞才能討論,這是不是生活白癡症候群的病徵呢?

同事乙的反應,讓同人發現他顯然不是要分享經驗,只是想為他所喜歡的事物辯護,甚至為了贏得辯論的勝利,運用概念偷換的技巧來扭曲他人觀點也再所不惜。就像把生活化的營養價值,扭曲成蛋白質的胺基酸成分,可惜他在無意之中,不小心在言談中透露他對「必須胺基酸」的無知,因為「必須胺基酸」不是 20 種,而是 8 種。他應該是把基本胺基酸誤解成必須胺基酸,只有基本胺基酸才是 20 種。

因此,對於同事乙的強辯,我根本不想浪費時間與之辯駁,只告訴他,如果他認為肉鬆的蛋白質不錯的話,那就請他餵食他將要出世的寶寶吃肉鬆而不要喝母奶。但他說母乳不只含有蛋白質,還有水,那麼他可以餵他的小孩吃肉鬆配開水嗎?同人很好奇他是不是敢這樣做來證明肉鬆的蛋白質和母乳一樣,而不是沒事找事來跟我做這種無謂的辯論!

在場有一位女同事丙,對同人與同事乙展開的激辯很不能理解。為什麼我們可以為小小的肉鬆,吵得不可開交呢?在爭吵後的短暫靜默後,我看同事乙沒辦法面對自己的無知,我也不想教導他正確的觀念。但本著知識分享的熱誠,我告訴同事丙要如何分辨吃肉鬆對人身體健康的影響。其實只要觀察自己的糞便顏色及形狀,就可知道你吃下食物是營養還是垃圾,而非如同同事乙說法的無知,以為看不到就無法分辨食物營養成分的好壞。

如果我們吃下去的食物,其中的蛋白質可以被人體完全吸收,而沒有殘存其它的廢物甚至是毒素時,那麼糞便的顏色就是黃色或金黃色,並且呈水滴狀讓人可以一通到底。否則就會出現深褐色甚至趨向於黑色,代表食物的蛋白質不容易消化,而且含有許多的廢物及會對身體產生危害的毒素。這些毒素必須由肝臟分泌膽汁進行酸鹼中和以排出體外,結果就會產生顏色很深及黏性很高的糞便。

衝突後的省思

這場爭論其實只是彼此閒聊的一次擦槍走火,同人相信沒有人想要刻意的製造糾紛。然而讓人疑惑的是,和上次「金蘋果與金瓶梅」的爭執一樣,似乎我看事情的觀點很容易與他人有格格不入的現象。那麼這是我的問題嗎?同人在噗浪以私噗敍述了這事件及我的心情,噗友 NANA 曾經是我過去同事提出了她的看法。

因為我只認識你,所以只能檢討你。或許,某些狀況下,你會不自覺的高調。所以建築了一些想挑戰你的人。

老同事說得沒錯,爭論的確有可能是因為挑戰的氣氛所引起的。同人還記得在這兩次的爭論過程,我似乎感受到對方對我說的事物好像並不怎麼了解,只是在價值觀上不能接受而加以反駁。但有趣的是他們又不願意明說,批判他們所反駁的對象卻又不願意承認他們的反抗是出自於主觀的道德偏見。

我想這包括不管是抽象的文化意涵、或是具體的食物營養價值都一樣。好像是接受了自我意識不願意承認的事物,就會讓人感到一種難以控制的威脅,是以他們必須盡全力地反抗這種可能性,好讓生活可以回歸常規的穩定與確定性。不過說實在的,這種生活態度實在是太過偏頗而狹隘,沒辦法體會到完整的生命。同人相信生命的目的不是為了批判對錯,而是體驗自我的獨特性。因此生命中存在過多的道德批判,其實對生命成長沒有太大的好處,卻多了許多負擔。

或許同人對他們的反應太認真了,畢竟抱持任何生命態度都是當事者自己的選擇,我們也沒必要對某種道德批判加入其它的道德批判。但一旦潛意識激起了內在情緒的本能反應,意識就不該對此等閒視之,因為那代表無意識對意識傳達關於自我表達與實現的重大真相。

顯然我的抗爭是對那些智識平庸,卻想表現出自己無所不知的傢伙。他們以為掌握了真理的真諦,但只在我冷眼旁觀的觀察中,表現出他們的愚昧與心虛。目空一切的他們表面上不去信奉任何信仰,但實際上是把自我投射成扭曲的真理,在不然就是迷信科學來創造他們自己的宗教信仰。同人想起來有一次同事乙說:「凡是科學不能證實的事物都不能相信」為了這句話讓我幾乎和他發生爭吵,所以這次與他辯論而發生衝突,我想可說是其來有致吧。

或許很多事我們不應該輕易地向人們提起,以免為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如同《榮格自傳-回憶,夢,省思》提到的經驗:

同學威脅要像從前那樣孤立我。我絞盡腦汁想弄清楚自己到底做了什麼事,經過仔細的打聽,我才發現,他們之所以討厭我,是因為我經常對自己可能也不懂的事情加以評論或暗示,比如康德或叔本華,甚至是學校未開設的古生物學;這些令人震驚的發現讓我知道,實際上,所有受到熱烈爭論的問題都與日常生活毫無關係,它們如同我最隱晦的秘密,只屬於「上帝的世界」,因此你最好隻字不提。(《榮格自傳-回憶,夢,省思》,p.107-108。)

榮格在這本自傳批評尼釆在《查拉圖特拉如是說》這本書表現對二號人格病態的誤解。說他毫不擔心、毫不懷疑一個人在對這種事情一無所知,且不理解的世界讓二號人格出來亂跑。他被一種幼稚的希望所驅動,想找到能夠分享他的狂喜、能把握他「重新評價一切價值觀念」的思想的人們,然而他只找到有教養的市儈們,而他自己竟是其中一份子。榮格說在他冒冒失失一頭撞進不可言喻的神秘裡,並想向愚昧的人們讚美時,卻對自己一無所知,他妄想出賣靈魂以換取人們的注意。

我了解,一個人除非跟人們談些他們知道的事,否則只是對牛彈琴。幼稚的人並不會意識到,與友人談論他們不懂的事物是一種污辱。只有當討論者是個作家、記者或詩人時,他們才會原諒這種不客氣的行為。我逐漸明白,一種新思想或是舊思想中一個異乎常人的觀點,都得依靠事實才能與別人溝通。唯有事實站得住腳,不會被掃到一邊去;遲早會有人遇到它們,明白自己發現了什麼。(《榮格自傳-回憶,夢,省思》,p.148。)

於是同人看到了世界上愚昧平庸的人總是佔了多數,他們多半不承認自己的平庸,卻自認懂得很多事。想要跟這些人打交道,你必須要學會不要表現出知道很多他們不知道的事情,以免讓他們覺得難堪。同時這樣做也太幼稚了;只有深入自己的心靈世界中,才不會因為對自己一無所知,而在自我遭到內外衝撞夾擊時,顯出讓自己無所適從的拙態呀!

Please follow and like us:
分類: 問題解決, 學習, 心理, 思考, 生活感觸, 職場, 衝突, 閱讀。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