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 同人參加在中華新時代協會舉行王季慶《與神同心》的最後一場新書分享會,同人覺得參加這場分享會與參加 8/17 在誠品舉行的第一場分享會有不一樣的感受,在整理想法之後寫下這篇文章以分享我的心得與感觸。
在決定參加這場分享會以前,同人看到月曆在 9/1 這天寫著「逢受死凶日吉喜事不取」,再加上我已經在 8/17 參加過第一場分享會,這些因素讓我對於參加這場分享會有些疑慮。但對同人來說,自從中華新時代協會遷出內湖之後,就再也沒有去過在圓山的中華新時代協會,因之同人很想藉這次機會到中華新時代協會走走。面對參加這場分享會的取捨,同人想到可以抽了塔羅牌來看看潛意識的啟示。結果抽到力量牌讓我決定參加,而這場分享會給我的整體感覺也如力量牌一般;讓本能臣服於純粹而沒有限制的愛而產生力量。
王姐在這場分享會開始分享就提到「派別」的問題,她反省不該批評某個派別好像在「起瘋」。還好後來沒有寫出來,因為她從另一本書看到這個派別殊勝的地方,這讓她學習到不應該批評不同的派別,有時候是觀點不同,並不代表真理不能存在歧異,而是可以「求同存異」。
後來開放現場朋友發問或分享的時候,第一位提出問題的朋友是在 8/17 那場分享會第一位提出問題,談到對佛教有疑惑的朋友。王姐打趣地說,她不要每次都搶第一,會給自己很大的壓力。這位朋友揚了手中拿的《心內革命》,說王姐上次回答她的問題提到這本書,她馬上就去買來看了,而且《與神同心》中所提到的每本書,她也都買來看了。她細數一大堆以前接觸佛教讓她痛苦的經驗,感覺就只是要她拿錢來供養,或是鼓勵她出家,卻沒有辦法解答她心中的疑惑,言談之間顯現出不小的怨念。她想問的是王姐在《心內革命》沒有談到的一些宗派,想聽聽看王姐對這些宗派的看法。還有王姐也沒有推薦《奇蹟課程》,她想知道是不是有什麼原因。
王姐說基本上她在《心內革命》沒有談到的派別,也就代表「ㄟ,你們應該知道什麼意思」,言下之意就是她並不想批評,但也覺得並不太值得去注意。她提到賽斯說過佛法其實很好,《心經》提到「苦集滅道」四聖諦,但其實佛法也有「常樂我淨」的境界。只是她認為佛教多了人的問題卻不見得好,很多宗教創始者知道到宇宙的本源,體會到無條件的愛,但後繼者不見得能夠完全了解,到後來可能會因為對教義解讀的偏差,不過她不應該去做判教的事。至於《奇蹟課程》相當於天主教的禪宗,王姐表示她也曾經體驗過一天一課的 365 堂課的練習,只不過她不認同《奇蹟課程》小我「一念無明」的觀點,意謂小我是個錯誤,因此不認同這一點而沒有推廣它。
另一位還沒來得及看書的朋友問王姐在這兩年學到了最重要的東西什麼?王姐說她學到最深刻的是「信、望、愛」和「真、善、美」,體會到神無條件的愛讓她感受深刻。後來還有一位朋友問到對黑暗的想法,他認為他喜歡黑暗,可是這樣的想法又覺得很奇怪。王姐回應說她也很喜歡黑暗,像她很習慣讓自己躲在黑暗角落,黑暗代表一種寧靜可以讓人放鬆下來並專心思考,而不是負面的惡。王姐認為黑暗代表負面的惡是不存在的。後來,同人私下跟這位朋友談到《黑暗也是一種力量》這本書,我說這是談「榮格心理陰影進化論」的書,我認為或許參考這本書會對解決他的問題有些助益。
在休息時間大家享用茶點的時候,同人聽到有幾位朋友聊到聽賽斯課程的感想。其中有一位朋友批評另一個在推廣賽斯學說組織中的某一位老師,說他應該把重點賽斯書的重點指出來,好便於讓大家更了解賽斯資料的精髓,但他覺得那位老師對賽斯資料的瞭解並不深入。他說他看得出賽斯資料是很好的東西,只可惜那位老師會讓人搞不清楚方向。
在這場分享會的以上經驗,同人深刻感受到的重點是在不完美當中體驗完美。同人注意到第一位提出問題的朋友提出問題之前,王姐就已經告訴她問題背後的關鍵:不要凡事都拿第一。這位提問朋友的說話速度很快,表達有自信,讓人感覺她對未來有明確的目標性,並且積極地努力去追求,這些都是她的優點,然而她卻似乎忽略生命的本質沒有必然的目標,一切都只是因緣所生,執著於絕對的完美只會讓人陷入相對虛無的空乏感。這讓人很不快樂,但問題的關鍵不在於佛教宣揚消極與避世的人生觀,而是自我對現實環境期待的堅持,使人執著於要求美完而不能適度放鬆和放下。
其實佛教不消極也不悲觀,看到聖嚴師父展開身心放鬆的笑顏,讓人很難把他跟長期洗腎的病人聯想在一起,這正是他的現身說法顯化出佛教的懷抱生命熱情與正向樂觀思維,更何況他在離去之時還說要乘願再來,從這樣的實相我們還能說佛教是消極而避世嗎?同人以為接觸佛教而悲觀,並不是因為佛教教義的悲觀,這不是事實,而是來自個人對生命抱持緊繃信念而生起的感受。當我相信「我不完美,所以我不值得獲取我想要的一切」,這種想法就會創造人生不完美的實相,而成為我的人生經驗。但這種人生經驗其實是由我一手創造的,我感受到痛苦不是由於外在的境遇發生在我身上,而是自己在無意識中由心念創造的投射。
佛教和天主教或基督教不一樣,認為人和神並不是分離的。要從痛苦解脫不是靠神的救贖,而是主張每個人都能不假外求透過心性的修持而證悟成佛以脫離輪迴之苦,這樣的觀點比其它宗教更接近新時代的核心思維,人和神(也就是和佛、道、上帝、阿拉等相同的概念,宇宙的本源,或稱為一切萬有)是一體的,神並不是獨立存在,而是存在於人的本性之中。從這種角度來看,其實比其它宗教更積極樂觀。
佛法不只是出世也是入世,它不是遠離人世的冷漠與虛無,而是發揮自性本來面目與關愛眾生的熱情。人從佛法當中體驗完美,然而在不完美的環境中才能經驗到完美的存在。這即所謂「煩惱即菩提」,就是因為人有煩惱,我們才能將煩惱化解轉為菩提。因此在宗教組織當中,有人就會有人的煩惱,但這不是問題關鍵所在,而是能不能從煩惱中認出我的執迷,自然也就不再看重煩惱的價值,而深受其苦。
王姐說:佛法很好,但佛教牽扯到組織和人的問題反而不好。這句話並沒有說錯,但同人認為容易讓人忽略的是人的問題不只有在宗教的組織才會有,接觸新時代同樣必須面對人的問題。儘管新時代不是宗教,但接觸新時代牽扯人的問題,卻和在宗教上碰到人的問題沒有本質上的差異。這些人的問題多半都是為了堅持理念的對錯,不能接受不同觀念而讓人心生煩惱。然而弔詭的是,在新時代的世界本來就沒有什麼事是應該或不應該,新時代的思辨是不會去作這種形式的爭論,而取而代之以在思言行上面有效地「做自己」。從這樣的角度來看,世界沒有絕對真實的客觀真理,真理必須基於「我是誰」的主觀宣告。我們不能執著於任何真理,因為我所執著的東西必然不是真理,是名真理,執著不是菩提只是讓人生起煩惱心。
同人深刻地感受到王姐在 9/1 當天的分享,充分地表達生命的美好,不過我也感受到王姐似乎有害怕落入批評他人的煩惱。王姐提到很多新時代觀念談到光明、正面與積極的一面,她強調不批評別人,但令人疑惑的是在非言詞層面的批評仍舊是表現批評仍然是存在的,過程中我感受到她似乎有意掩飾某個利害關係的糾葛(這可能是同人提問問題太單刀直入惹禍),並且強調黑暗只有寧靜感而不會有純粹邪惡存在、以及反對《奇蹟課程》以「一念無明」來詮釋小我是個錯誤。同人感受到王姐對新時代觀念的詮釋比較抽離,偏向超理智的客觀情境而避談和人有關的主觀情感,我以為這種說法不是直指本質核心的究竟法,而是為了讓人能夠具體理解的方便法。
王姐以西方哲學和宗教的價值觀-「信、望、愛」與「真、善、美」來註釋新時代的觀念,這代表西方文化把人和事物抽離的理性,但這樣的說法讓同人很自然地想到傳統中國文化的思維。不論是道法自然的自然主義或是講求忠恕之道的人本主義,顯示天人合一的價值觀,代表人融入世界的感性。以傳統中國的哲學思想來說,沒有純粹的美、善而言,一切都只是陰陽對立面的協調,人必須在對立當中整合以求取整體的協調,從自然或是人文之道中體驗,才能成為真。
換句話說,中國哲學的基本思維是陰、陽、道,從人的內在平和的真而創造出外在世界的善與美,但執著於善美的表相不可能得到真的本質。這就是《老子》第二章所說的: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因此善惡、美醜都是相對的,互相對立的事物是相反而又相成的。是故「一念無明」並不是貶抑小我的錯誤,而是接納小我扭曲與投射的錯誤。意識心需要意識小我的迷失,然後才能從修正錯誤的過程以體驗成就大我。如果執著於錯誤不存在,我們要如何修正不存在的錯誤呢?也許有人會質疑在神的國度中沒有錯誤,但這是所謂名之為錯誤的事物是為了意識正確是什麼,讓人可以體驗生命成長,而不能堅持永恒存在的錯誤或正確的觀念,這樣反而是落入執著。所謂錯誤非錯誤,是名錯誤。
不過,同人理解在這場分享會王姐大概沒辦法談那麼多,只是同人在這場分享會有意猶未盡之處。我認為王姐身為新時代的教母,面對許多剛入門、或是甚至是未入門新時代的朋友而言,會選擇用簡單、具體而容易了解的言詞來表達她的想法,也許只能點到某些重點,而沒辦法同時兼顧到不同層次的細節。同人想到《與神談生死》提到的「視角決定感知,感知決定經驗」,任何對真理的詮釋都一定會有限制,但真理卻不可能執著於單一的視角,我們可以同時體驗到兩種完全不同的經驗:代表邪惡的黑暗存在,因為靈魂需要透過它體驗光明;代表邪惡的黑暗不存在,因為神除了光明之外,並沒有創造其它的東西。
我們不需要對不同的經驗判斷對錯,而是根據個人決定的視角,去體驗屬於自己的真理。真理是如此廣大的無所不包,以致於無法侷限它去否定不同的經驗。從這樣的觀點來看,同人認為那位批評某位老師沒有幫學員指出研讀賽斯書重點的朋友,雖然我對他批評的對象的一些行為也覺得不以為然,但我卻不能認同那位朋友的批評。《與神談生死》有提到人只能靠自己去體驗屬於自己的真理,內在心靈本來就知曉它,但需要在意識層面中透過經驗、感受而覺知到我的真理。當然別人的詮釋也許可以幫我們理解某些觀念,但每個人看事情的視角不同,也就會感知到不同的經驗,真理是無法一概而論的,如果不是按照做自己的親身體驗,所謂的真理就不是屬於我的真理,只是我名之為真理的投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