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彙整: 生活感觸

欲望與夢想的差異

昨天在公司參與一場有關創造力的講座,對於講師分享內容感到印象深刻,內心也深深地被 … 閱讀全文

分類: 學習, 思考, 生活感觸, 職場 | 標籤: , , , , , , , | 發佈留言

與 AI 談 AI 發展

同人:(摘錄新聞內容)試用過程中,羅斯與Bing聊天機器人簡單認識彼此,接著聊到 … 閱讀全文

分類: 思考, 生活感觸 | 標籤: , , , | 發佈留言

經驗與思考的思辨

經驗不是設想,只是經驗;經驗靠的是感知能力,每個人的生命歷程都是時空的連續意識, … 閱讀全文

分類: 思考, 生活感觸 | 標籤: , , , , , , , | 發佈留言

現象學看敘事治療的假設

我想從素菲老師提到敘事治療有七個主要前提與假設開始,她曾表示基本上七個 prepositions 奠定敘事治療問話的基本立場。她的圖像是七個假設的立場像是直立的軸心,其他的各種敘事問話,都不會偏離軌道了。我想可以從這些前提和假設出發,思索現象學的三種脈絡 閱讀全文

分類: 心理, 思考, 溝通, 生活感觸 | 標籤: , , | 發佈留言

以星象看2020總統就職演說

第一宮獅子座,獅子座有重視榮譽和行為典範的特質,故演說開宗明義以國家的光榮感出發是很符合時盤呈象。而且月亮高掛在中天,會合天王星。天王星象徵特別,月亮象徵國家和族群的意識,也象徵歷史,這麼剛好就符合了中華民國史上最特別的總統就職的意向。從演說中可以看到強烈的本位主義:月亮在牡羊座意味有鬥爭的心態,排外的情緒非常直接;天王星在金牛座則是訴求台灣在防疫上是模範生,卻一直被來自對岸中國大陸的政治勢力打壓,而有較勁之意。 閱讀全文

分類: 占星, 新聞, 時盤分析, 生活感觸 | 發佈留言

英雄悲歌

八宮的火星更加值得玩味,火星引動天王星的凶相。天王星象徵反省和檢討,與火星呈現出不和諧的四分相,可以用一個直接的通俗字眼就叫做懲處。要懲處誰?火星除了代表軍人之外還代表負責執行的人,這兩者都指向了陳道輝成為懲處的對象。但如果你能看到星體呈象的本末和終始,應該可以發現火星在八宮其實就是代表執政當局想要隱藏某些重要資訊;火星落在寶瓶座不正代表急於隱藏事物的脈絡嗎?正巧火星守護白羊座,所以陳道輝就變成了被獻祭的烈士,網路上對他遭遇的不平之鳴也正好對應到天王星和火星的四分相位。 閱讀全文

分類: 占星, 新聞, 時盤分析, 生活感觸, 領導 | 發佈留言

焦油坑

你是否有過這種經驗?在參與的專案之中,問題不斷地層出不窮,但這時候,時空似乎被封 … 閱讀全文

分類: 品質文化, 問題解決, 學習, 專案團隊, 專案管理, 思考, 生活感觸, 職場, 軟體開發, 領導 | 發佈留言

民權思想與自我組織

這清楚揭示了《民權主義》正是 國父承襲中國古代民權思想的思維,順應世界潮流,決心推翻帝制並且建立共和,以實現大同世界的理想。這也就是《易經》中《乾》卦用九的「見群龍無首,吉」的願景,當人民的智識已開化,不再依賴君權來領導人民,而是以民權讓人們自己能夠為自己作主,以公民意識來與社會做良性互動。社會也就可以透過群體的自我組織的演化達成去中心化的群智,這樣就不再需要有皇帝,人們也就不用為爭權奪利而爭鬥。
這就是一種去核心化的過程,當然,我們離這樣的目標還很遠,要免除對核心的依賴談何容易?不要說在政治領域中,雖然現在沒有人可以搶著做皇帝,但大家對總統大位的思維跟君權時代的皇帝並沒有差太多,人們期待強而有力的人來領導,而忽略積極自由須有獨立思考的創造力與對生命的感受能力,這樣更讓政客有政治操作的空間來為自己擴權,日益激烈的對立和內耗已經腐蝕社會進步的根基,民意已經變成鬥爭工具的同義詞。

就連在臉書「公民自我組織實驗室」社團,自我組織其實並不是一個容易了解的觀念。但有人對去中心化的觀念模糊,卻總是放不下對核心的依戀,還是以中心化的思維在解讀去中心化。記得曾經在其它社團,我就很不能接受對去中心化的中心化偏見,那時我就知道要宣揚自我組織的概念並不是容易的事,於是毅然決然地創立本社團。然而今天縱然遭遇更大的阻礙,我還是會繼續孤獨前進,因為我知道孤獨者並非孤單,而我做的事並不容易卻是單純的事。 閱讀全文

分類: 學習, 寫作, 思考, 生活感觸, 閱讀 | 發佈留言

不是只有自由主義才叫民主

自由主義只不過是實現民主精神的一種觀點。而從西方文明發展的歷史也可以發現,自由主義的濫用,也扭曲民主政治而形成民粹主義的亂象。所以把自由主義當成民主主義核心,其實只是一種民主政治核心化的妄念,並非民主政治的真相。

民主政治的發展,其實是在政治領域上去核心化過程的一環,民主在政治上所努力的成果一直都是全人類共同的資產。 閱讀全文

分類: 學習, 寫作, 思考, 生活感觸, 閱讀 | 發佈留言

多元價值下的去核心組織

道德往往是人為了一己之私所創造出來的妄念,那麼在覺悟到必須去掉這個虛妄的核心後,我們該如何互動交流而達到自我組織呢?我以為可以思考個人行為是不是對社會有所俾益來思考,也就是用「行得通或行不通」來取代「對不對」的思維;每個人對是非對錯的認知本來就常會不同,但如果站在個人期望達到的目的來思考,究竟我們的行為是行得通或行不同,就是比較可以客觀討論的觀點。 閱讀全文

分類: 問題解決, 思考, 新時代, 生活感觸, 組織, 領導 |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