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論與我的反抗

內容


「人生就像吃巧克力,你永遠不會知道下一個吃到的是什麼口味」,這是電影<<阿甘正傳>> 中,主角阿甘的母親常常對阿甘講的話。我想,這句話的意思在說,人生有無限開展的可能,我們的生命是時時刻刻都充滿了活力、生機,與可能性的。

另一方面,在「佛學與人生」的課堂上,老師在講解「業」的觀念時,不可避免的提到了『決定論』 與『自由論』的概念。在上那堂課的時候我赫然發現自己其實是屬於『決定論』 的同意者。不過自己之所以能接受這種觀點,是因為我是從「混沌 (Chao)」 的觀點看待這個宇宙。(詳細的情形在正文中再交代清楚), 因此不會有太大的失落感。

雖然如此,擁有無限開展可能的人生似乎才是令人雀躍的人生。於是我試著去尋找是否有比當時的我所接受的宇宙觀更能挑戰「決定論」的看法。原本我並不抱著太大的希望,因為當時我的宇宙觀,是我曾多方面的由科學,宗教, 哲學等觀點逐漸建立而成的。 不過很高興, 在我寫報告之前, 我似乎找到了 一個不錯的想法!

為了清楚地表達我思考的方向, 這篇報告將描述我個人宇宙觀的演變。

1995. 5 劉誠傑 於畢業前夕


康得的『行的哲學』

我是個喜歡思考的人。 尤其喜歡思考宇宙起源及人生意義這方面的問題。 我也是個熱愛科學的人。 從小到大,在思考一件事的合理性時,我總是會從科學的角度出發。 即使當時的科學觀點無法證明其合理與否,我也會想像" 未來 " 的科學有沒有可能接受。

在上大學之前,我偶而會思考下面這樣的問題:

  『我們存在於其中的宇宙究竟是怎麼來的?』

  『人類活著究竟是為了什麼?即使一代接著一代後,科學愈來愈昌明,文化,藝術愈來愈燦爛,人心愈來愈善良,而最後漸漸的達到所謂真、善、美的境界, 那又證明了什麼呢?』

當然, 諸如此類的問題目前的科學是無法回答的。有人也許會問,關於宇宙的起源,科學上不是有「大霹靂」的說法嗎?是的,但是我的真正問題在於如果大霹靂是真的,那為什麼要有這個大霹靂?在大霹靂之前又是什麼?

在上了大學後,我利用選修哲學概論的機會,涉獵了一些哲學方面書籍,試圖從哲學的觀點來看這些問題。畢竟,以當時的我的觀點來看,哲學是與科學態度最接近的學科了,而且哲學似乎就是先哲們思考這類問題的心得所鑄造出的。

於是我探訪了西方的先聖先賢們:米勒 ( Miletos )學派,伊利亞 ( Elea )學派,機械論,唯心論,唯物論,蘇格拉底,柏拉圖,亞理士多德,笛卡爾,羅素,尼采......等等。

我必須承認西方哲學有許多可觀之處, 但是我的問題並沒有因此而解答。 一些先哲們的觀點在當時的我來看總是沒有切入問題的核心。我記得當時的心情恰如在某本書上看到某位哲學家所講的:『即使是最有名的哲學家,他說的話也很難與我的心有所契合』。 天啊!竟然是這句話最與我的心有所契合了!

經過一番掙扎後,我只好暫時以康得的「行的哲學」作為結論。這觀點其實與 <<易經>> 的觀點相同的。大意是說:「說宇宙是有限的,我們會問那它之外是什麼東西;說宇宙是無限的,我們又難以想像無限大的時空是如何的存在。 所以宇宙是不可被理解的。 生活在其中的我們該如何做呢?就以切實的行動來體驗一切,感受一切,學習一切吧!

基本上這與易經的觀點:『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力行哲學意思是相同的。而且頗與 國父孫中山先生的「知難行易」學說相似。

當時我感到有一些失落感,因為我感到似乎到目前為止都沒有「人」 能解答這些問題。而大家似乎就是這樣日復一日的過日子--當然,我們仍可以過著有理想,有抱負,有意義,幸福快樂的生活。


存在之意義--自由選擇

經過上述歷程後, 原本我決定短時間內將不再試著由哲學的觀點來解答宇宙人生的問題。不過也許是不想太早放棄吧,我選修了「哲學與人生」這門課。

這門課讓我對東西方哲學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獲益良多。不過還是沒有解答我的問題。 雖然如此,我有了更廣闊的觀點來看待這一切。 為了簡要起見, 以下以條列的方法, 將一些概念舉出:


決定論之下的宇宙

由存在主義者精彩的論點我們可明白, 透過「 自由選擇 」, 我們生命的意義才得以彰顯出來。 然而由決定論出發來看我們這個世界, 似乎我們其實並沒有自由意志可言。

此處讓我們再看一下決定論的觀點。 它說: 我們在某一時刻的意識狀態及行為,其實都是此時刻的前一刻所決定的,可能是必然性(機率為 1 )的決定(Every event is caused ) , 或者是依照某種機率法則的決定 ( Some event is not caused )。

這意思是說, 我們在某時刻的選擇,其實是受前一個時刻所決定, 而前一刻又受更前一刻所決定。

舉個例子來說, 為什麼我要寫這份報告呢 ? 第一, 因為我修了這門課, 而老師說要交報告才能過;第二, 我覺得這題目很有趣, 探索的結果對自己也將很有啟發性。 為什麼我會修這門課呢? 因為台大的有「佛學與人生」這門課, 而身在台大的我對佛學很有興趣。 為什麼我會在台大 ? 為什麼台大會有這門課 ? 為什麼我對佛學會有興趣 ?••• 這些事都可以找到原因, 而且原因隨著時間的往前推進, 會如滾雪球般的以遠超乎想像的速度成長。

照上面的推論, 我們是否有自由意志就受到了質疑。因為顯然的,我們在某一時刻下的意志是受前一刻所決定,說清楚點,也就是說我們的意志其實是由前一刻, 以及更前一刻 , 再更前一刻•••等等, 由時間一步一步造成的情境所決定。

亦即,我們的意志其實完全受到了前一刻的情境下的『 束縛 』, 在該時刻我們『必然』會那樣做, 所以是沒有『自由』可言的。

更嚴重的是,即使我們明白上述這一切, 我們仍然無法因反抗它而改變這事。因為我們之所以會認識到決定論,是因為之前我們修了某門課或者讀了某本書。而我們之所以想反抗決定論, 也是之前從小到大慢慢建立的人生觀所給我們的態度。

這就是說, 我們的「任何」意念( 包括反抗決定論的意念 ) , 完全受到如決定論所描述的束縛。

這樣的結論對我們來說真是莫大的打擊。 因為有了自由意志, 我們的生命才有意義, 否則, 我們就像是在演一齣必然會如何如何演下去的戲 !

從佛教的術語來說, 這似乎就是三苦( 苦苦,壞苦,行苦 ) 中的『行苦』 ( 感受到被業律所驅使的變化造成的苦 )。

以下將試圖從較接近當今科學的觀點來看待這問題, 並不是要反駁決定論, 而是以這個觀點出發,看看我們能否由其中感到一點釋懷。 ( 在此觀點之後, 我們將採取類似佛教唯識的思想, 從根本上來探討時間的本質, 向決定論挑戰!)


混沌下複雜的宇宙

在介紹『混沌』的概念之前, 我想我們必須再認清一件事實: 我們連自己的存在, 都不是自己所決定的 ! 這怎麼說呢 ? 只要稍微思考一下, 我是怎麼來的呢?是爸爸、媽媽所生的。 而爸爸、媽媽怎麼來的呢?當然是爺爺、奶奶以及外公、外婆所生的。這樣可以一直推下去, 直到地球的誕生甚至宇宙的大霹靂。

好,現在設想一下,假如爺爺奶奶當年因為鬧彆扭而吹了,今天還有我會存在嗎? 假如地球沒有演化成適合生命發展的環境, 今天會有我這樣的人類存在嗎 ?

想到這一切, 我們會發現自己是多麼的渺小, 自己的存在簡直是一種奇蹟 , 只要任何一點變數, 我就不會存在了 !

因此, 我們不但要有愛因斯坦所說的「敬畏的心」,我們更要有「感恩的心」,感謝老天 ( 或佛,或上帝 ) 賜給我們生命, 賜給我們這一切 !

現在要開始介紹混沌 ( Chaos ) 與複雜 (complexity) 的概念了。 這是最近幾年科學界上的熱門話題。 感覺上好像是很新的概念,不過我認為其實有些想法在佛教教義中解釋宇宙人生的現象時早已經使用了。

首先我們來看看從『複雜』( Ref [2])的觀點來看,生命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1. 我們思考一下,人,或其他生物,是由一些器官組織所組成的,而器官組織是由各式各樣的細胞所組成, 而細胞是由各式各樣的分子所組成, 分子是由原子組成, 原子是由電子, 質子, 中子組成。 以此我們可以往下推,直到夸克或其他理論上的粒子。

  2. 這是不是說, 我們其實就只是一堆積本粒子所組成的呢 ? 我相信答案是否定的。 在看待生命現象時,我們應該知道『整體大於總和』這個觀念。 以下是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史匹利的看法 ( Ref. [3]):

    • 生物學家過去找尋「生機」是找錯了地方, 在原子和分子之間是無法找到生命力的,我們要找生命力就應該在生命與生命之間--從細胞, 動物, 人群的彼此回應之間, 從其生殖,呼吸, 攝食,跑跳,飛翔,築巢等行為中去找尋。

    • 使生物異無生物的的特殊生命力是一種剎那湧現的,整體性的特質, 而非其體內的生理化學成分的本質。 它們無法完全用機械性的語彙來解釋。任何有生命或無生命的東西,其「組成成分的時間與空間因素」,乃是決定它成為何種東西的關鍵因素。

    • 生物體內的分子其移動主要是因為它的主人--生物體內的生命力而定, 並非靠什麼分子力或量子力學描述的力, 而是靠一種特殊的, 整體的生命力或 精神力量,也就是生物體本身的目標、願望、需求等。一旦進化到這種階段,就高層次的定律及力量即由上而下指揮較低層次的定律及力量。

  3. 人的生命, 宇宙的現象, 就是這樣由小層次組成大層次時所發生的「突現」 而來(每一層次本身都是一個所謂的 「複雜適應性系統」)。

    細胞雖是一堆分子所組成的, 但是我們觀察一個細胞時, 呈現在我們面前的, 並非只是一堆分子之間的交互作用, 而是一個活生生的細胞, 它有細胞核, 細胞質, 細胞膜,它「主動運輸」養分,它與其他細胞利用各種 (物理的,化學的) 方式進行溝通。

    細胞內以及進出細胞的分子, 離子,不再只是機械性的依照力學的原則毫無目的地運動, 而是為了細胞的生長, 茁壯「有目的地」運動。

    同樣的,人雖然是由神經細胞, 肌肉細胞, 等各種細胞所組成, 但我們並不等於是一群細胞的組合, 而是個有感情,會思考,活生生的人!

這不禁使我想起佛經上「 諸佛, 如來遍滿虛空」的敘述。 無論在多小或多大的層次下,我們總可看到突現所創造出的生命力,這似乎就是「諸佛, 如來遍滿虛空」的傑作。(這裡佛,如來的意思, 我們暫且當成宇宙奇妙的運行之道來解釋, 而不要當成「覺者」來想。 不過我們在後面會站在更高的立場, 指出兩者應該為一體的)。

現在我們再介紹「混沌」( Ref [4] )的概念。 其實「混沌」的概念對於了解「業律的不可思議的複雜性」 的人應該都不陌生。 我們並沒有要深入的探討混沌的理論, 只是要認識一下混沌理論中最有名的效應:「 蝴蝶效應」。

混沌理論的初期發展是由預測天氣的電腦模擬中發現的。 因此蝴蝶效應 (專業術語則是『對初始條件的敏感依賴』) 正是描述預測天氣時所遭遇到的困難。 它的意思是說 : 一隻蝴蝶揮動了牠的翅膀所引起的氣流, 造成了一個月以後席捲美國的大風暴。

我們可發現, 混沌下的世界處處都充滿了高度蔓延性, 可扭轉全局的契機。我們所處的世界,就是這樣有無窮無盡的交互作用下的世界, 正因為世界是如此的複雜, 因此永遠不可能會有穩定的平衡出現。

因為一旦系統達到平衡, 就意味著變化將不再發生, 或者變化將週期性的重複出現,而這不就是死寂與單調乏味嗎 ? 因此我們不可能在歷史上找到一天 , 而那一天的天氣與今天完全一樣的。

講了這麼多, 其實只是要說明 : 我們的世界是如此的複雜,而又處處充滿了可以影響全局的小契機, 因此我們是沒有辦法預測這個世界的。 事實上, 假使我們想用電腦來模擬宇宙,藉以預測未來, 我們將發現,我們所能用的最快的電腦, 正是這個宇宙本身!

這樣的結論, 也許可以使我們面對決定論時, 能感到一些釋懷吧。因為:

  1. 即使我們真的似乎是在演一齣隨著時間進行而不得不如此下去的戲, 但是顯然沒有任何『人』能給預測劇情的發展。 也就是說, 這世界仍然是充滿了未知, 可能性的世界。

  2. 雖然我們個人很渺小, 但是由蝴蝶效應給我們的啟示可知, 即使是小小的個人, 對這世界仍可能有無止境的影響。

我想再舉電影「阿甘正傳」為做個小結。 影評上往往說這部電影是藉著一個智商僅有七十五的男主角--阿甘的眼睛, 來看美國四十年來的變化, 並以主角最後成功的例子, 來說明天生我才必有用的道理。

我覺得這部片子要呈現出的訊息似乎遠不只如此。 事實上, 我感覺到, 這片子從頭到尾都暗示觀眾去思考人生究竟有沒有『命定 』這回事。

電影一開始以及結尾的鏡頭都緊跟著一跟隨風飄揚的羽毛移動。 那根羽毛飄呀飄呀,一會兒向東,一會兒向西,一會兒向上,一會兒向下; 原本快要落到一個行人的肩上, 可是那人一動,羽毛又往上揚起,然後飄到馬路中間, 左晃晃, 右晃晃, 就快要落地時,一輛汽車急駛而過,它又再度高高的揚起, 繼續飄呀飄呀•••。

這似乎在暗示我們的人生就像這根羽毛般的隨波逐流。 命運(象徵成風)要你 (象徵成一根羽毛)往東, 你就不能往西 !

然而, 如果我們深入地思考會發現情況是遠比這樂觀的。每當那根羽毛在風中到處飄揚的畫面浮現在我的腦海時, 我總是依稀地聽到那根羽毛說 : 「無情的風, 你就繼續吹吧,若不是我此時此刻稍稍減低了你的風速, 一個月後奪走無數人命的大風暴怎能避免呢 ?••• 」


波函數與真如自性

前面的結論固然讓我們面對決定論時能好過一點, 但是我們的自由意志似乎蒙然沒有獲得解脫。 我覺得要真正地解放我們的自由意志, 必須要根本地討論時間的本質, 而要討論時間便不可避免的必須要討論這個宇宙。

本節我們將從王守益先生頗有創意的觀點出發, 作為熱身運動, 然後下節再真正的進入真正的根本討論。

王守益先生在 << 物理與佛學 >> ( Ref. [5] )這本書中嘗試從量子力學的觀點來討論佛法 :

  1. 在量子力學裡, 任何物理系統我們都可以用一個波函數 ( wave function ) 來加以描述。 這個波函數以下兩個特性 :

    1. 任何系統都有波函數的存在, 它能完全描述該系統, 也就是能充分代表該系統。

    2. 該系統的所有物理(廣義的物理也包含了化學, 生物等)性質均可從波函數推導出來。

  2. 由於波函數有那樣強的特性, 因此我們可以說波函數就是該物理系統的本 體, 自性或本來面目。 在論及像人這樣的生命系統時, 若我們相信確實有真 如本性在, 則可以假設人的真如本性也可以用一個波函數表示。

  3. 由於代表本體的波函數是複數函數, 故不能用科學實驗來直接測量。 不但不可測, 更不能用我們實數空間的觀念來表達, 所以在人們的感覺上波函數(本體)是不可說、不可思議的。

    波函數有三維的實數空間以及三維的虛數空間, 一共有六度空間, 但是我們生活在其中的宇宙是實數的宇宙, 我們的感官只能感覺到這個實數世界。 因此我們只是我們波函數在實數世界上的「投影」, 並不是真正的本體。 也就是我們所看到的世界並非「實相」, 而是實相被扭曲成的 「假相」。

  4. 在常觀世界(實數世界)中我們可以觀察到一些很奇妙的量子物理現象。最有名的莫過於「超導體」與「超流體」了。 當溫度降到某一臨界值以下時,電子或原子的波函數就有大幅的改變或重組,產生所謂的「相變」。 此時它們的物理性質就有超常的表現。 以超導體而言,導體的電阻值就降到零;以超流體而言, 流體的黏滯性就降到零。

  5. 若我們接受我們的本性可以用波函數來表示, 則某人的心裡或精神狀態便應該包含於它的自性或波函數中。 假設我們把心裡的煩亂程度(亂度)比喻為 一種「心裡的溫度」。 則我們的修行, 就好比從事低溫實驗一樣,主要是將妄念 或心裡溫度降下去。

    當降到某個臨界點時, 在精神上也會有突破性的感受, 正如超導體(或超流體) 的超導(或超流)性質突然發生一樣。 這種突破性的感受, 對於修行人而言常代表著所謂的「開悟」; 隨著而來的常有一般人所不能的特異能力或神通,這也就相當於超導體(或超流體的超導(或超流)現象了。

  6. 因為波函數是時間及空間的連續函數, 又, 既然波函數代表本性, 我們可假設它含有相當於阿賴耶識的因子, 於是, 由波函數對於時間的連續性來看人死時波函數也應該連續下去(對於空間的連續性而言,顯然此時應分佈在虛數的那三度空間)。

    這似乎意味著死亡並不代表一切都結束了, 而應是是 一次又一次連續不斷的「輪迴」。 另外, 吃齋念佛的善男信女們,一方面因為吃齋唸佛的本身已得到戒、定、慧的安定人生(可能因此而改變了他們的波函數), 另方面也可能真的「修了來世」 !


宇宙的本質與時間的本質

上一節的觀點頗為有趣, 雖然有些論點令人覺得似乎是想像力太豐富了, 但其中心論點--我們是我們的自性在這個世界的假相--是很重要的觀點。 後面我們將發現到, 在我們試圖從更高的立場來進行討論時, 類似上節的一些觀點將以另外的形式表現出來, 但是其精神本質上是契合的。

在進行討論之前, 我們必須認識到一個事實 : 隨著我們愈來愈接近真理 ( 至少我「相信」是這樣的 ) ,討論將愈來愈難進行, 將有許多概念無法用語言或文字適當地表達, 因此必然有許多概念會被語言的限制而濾除掉。

這也許就是老子所說的 :「道可道非常道 」 ( 能夠用語言所述說的宇宙運行之道, 就不是真正永恆的那個運行之道 ) 。 而金剛經中 「 所謂佛法者, 即非佛法」也有類似的含意。

由決定論的討論中我們發現, 我們的意志之所以沒有「自由」, 其實是受到了時間的束縛。 假如我們承認時間是獨立於我們而存在, 並且像是沿著一條直線般的持續不斷的進行, 則我們似乎沒有辦法解放我們的意識, 因為果真如此, 決定論的說法將完全無法反駁。 以下我們便開始認真的思考「時間」是什麼 ?

對於時間的討論, 最有名的莫過於聖奧古斯丁了。 他是中世紀基督教的聖者,是個德高望重的神父, 同時也是個神學家。

在聖經的「創世紀」中有「神造宇宙」的話。 這引起一些人不懷好意的說:「那上帝在創世之前做什麼 呢 ?一直都在睡長覺嗎 ?」奧古斯丁為了此問題而大感煩惱, 他曾說過一句名言:「當別人不問我時, 我知道『時間』是什麼 ; 但當別人問我『時間』是什麼時, 我對『時間』就就一點概念都沒有了。」

有人開玩笑說 : 「上帝為了這些提出愚笨問題的人, 忙著造地獄」。 然而實際情形到底是怎樣呢 ? 我覺得下面的想法還不錯 : 時間是和宇宙 一起被創造出來的。 也就是說, 「創世之『前』」是不存在的, 因為有「時間」 才會有時間的「前、後」的觀念。

上面的觀點似乎頗難以想像, 這是因為我們原來對於時間的感覺太深刻, 太執著了。 沒有時間的前, 後的情境實在是難以想像的情境。 不過深入的思考後將發現它頗為合理。 而這個「時間是被創造出來的觀念」正是我們 探討「時間的本質」的基礎。

下面要提出來的觀念是我從<<靈界的訊息>>(Ref. [6]) 這本書整理出來的。說起來似乎有一點荒唐, 不過我想我必須交代一下這是怎樣的一本書。 書的作者是 美國一個通靈學教授, 內容是記錄當她被一個自稱是「賽斯」(Seth) 的靈魂所附身時所談的一些話。

我之所以被這本書吸引, 是因為它所敘述的通靈的過程中並不像我們一般看見(或聽見)的那種與死去的人進行溝通的通靈。相反的, 而是一個具有很高智慧的「靈魂」(我們暫且用一下這個不恰當的名詞), 孜孜不倦的對著該書作者、作者的丈夫, 以及其他人 ( 包括超心理學的博士 ) 傳達宇宙人生的真相。

賽斯所描述的觀念相當複雜, 我不確定自己能否適當的將其觀念整理, 在此建議讀者有興趣的話最好看一下原書(原文的更好)。(相信許多人都知道二年來連續上暢銷書排行的「前世今生」一書。 該書的作者 Brian L. 是美國心理醫學界的頂尖博士之一, 不過我覺得這本書所透露的訊息實在遠比賽斯所敘述的貧乏太多太多了 !)

以下就是賽斯一些概念的摘要(我們可發現, 有許多想法與佛教的觀念 很接近)。

上面只是賽斯龐大而複雜的觀念的一小部份, 限於篇幅我們無法全列舉出。 由賽斯的理論,不但可以解釋(而且解釋地相當合理!)「心電感應」、「千里眼」、 「預知力」、「輪迴」、「超能力」、「夢的真相」等等當今世上人們最感興趣卻又無法理解的事, 甚至我大感苦惱的問題:「為什麼要有這個宇宙」它都做了相當程度的回答。

關於這個問題的看法,在此只能稍微提一下:因為存在本身(前面所提到的心靈金字塔)想要表達、證明自己的存在 ! 這似乎就是莊子所說的 :「非彼無我, 非我無所取」! (沒有那「一切存在的基礎」, 就沒有我的存在; 反之, 若沒有我的存在, 又怎麼會有我這樣的心靈來感受「一切存在的基礎的存在」呢。 ) 當然, 這問題相當的複雜, 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論的。 有興趣的讀者可看原文加以揣摩。

另外我們確實可發現, 賽斯的觀點有多處與佛教的觀點不謀而合(似乎與唯識的觀點很接近), 只是他的措辭比較適合習慣用科學來思考的人, 至於相同點就由讀者親自去體驗,這裡就不再一一列舉了。

到這裡, 我們可以看到, 時間其實只是感知能力有限的我們所「創造」出來 的「幻覺」, 用佛教的話來講, 可以說時間其實是「空」的。

真正情形是賽斯所謂的「永恆的現在」, 或「廣闊的現在」。 松下真一先生在 << 法華經與核子物理學>> 這本書 (Ref. [7] ) 也持有相同的論點, 他說:「『報身佛』的佛,一開始就『超越時間』,而『永遠』也並非只是經過無限的時間之意, 而是當作『永遠的現在』存在。因此,『佛』現在就在這裡, 而且遍布任何地方。 更重要的是,『永遠的現在』 並非概念化,抽象化的靜止狀態,而是動態的,充滿了活力的『活生生的現在』,正是永平道元(日本鐮倉時代中期的禪僧)所說的『噴火的現在』」。

若我們能體悟到上面所說的一切, 則令人困擾的決定論將瀕臨瓦解。 就像 佛教說的 : 「眾生均有佛性,皆可成佛」, 我想, 關鍵就在於我們是否能體悟到我們的時空事實上是我們自己所創造出來的。 若真的能「完全體悟」, 那種超越時空的境界大概就是「成佛」所描述的境界吧 !


Reference

  1. 最後一張王牌, 傅佩榮, 洪健全教育文化基金會

  2. 複雜( Complexity) , M. Mitchell Waldrop, 天下文化

  3. 生命與科學對話錄, 王溢嘉

  4. 混沌 ( Chaos ), James Gleick, 天下文化

  5. 物理與佛學, 王守益, 慧炬出版社

  6. 靈界的訊息, Jane Roberts,王季慶譯,方智出版社

  7. 法華經與核子物理學, 松下真一著,天華出版事業公司

  8. 百法名門論表解,懺雲

  9. 佛教入門, 釋聖嚴,東初出版社

  10. 唯識史觀及其哲學, 法舫法師, 天華出版事業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