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議題的正義思辨

最近在台灣有幾個攸關民生並且受到社會關注的新聞,包括了日本震災顯露出核電安全性的隱憂、政府打算課奢侈稅抑制房價的政策、大法官被提名的人選引發外界爭議、以及導盲犬被拒絕進入餐廳的紛爭。對這幾個議題,興起了各種不同價值觀的激烈爭論。

不同價值觀的對立突顯了效益和公平的不同觀點,然而究竟我們應該選擇公平或是效益來進行公共議題的正義思辨?考慮人在實際狀況遭逢各種情境下的不同決定,最後我們所得到的結論卻可能只有莫衷一是的原則;我們可能在這件事上選擇了追求效益的原則,但對另外一件事卻以突顯公平為原則。

因此,我們到底應該如何決定在公共議題的正義思辨呢?最近同人閱讀了《正義:一場思辨之旅》,覺得這本書深深啟發我對公共議題正義思辨的想法。這本書提供同人討論正義思辨的寫作動機,加上這些公共議題提供了正義思辨的實例,讓同人想以這篇文章探討公共議題的正義思辨。

如何思辨正義

我們該如何思考一件事情是否符合公理和正義呢?在《正義:一場思辨之旅》這本書中,作者舉出物價哄抬是否該禁止、精神受創可否獲頒紫心勳章、紓困金可否用來分紅等在美國實際發生的辯論問題,用來說明通往正義之路的三條出發點:福祉、自由、美德三種理想,各指引出一條正義思考的不同道路。

作者指出上述辯論的癥結,有一些是有關如何增進福祉、尊重自由、培養美德的種種歧見。另一些癥結則涉及不同理想相牴觸時該如何解決。他強調政治哲學不可能把種種歧見一口氣做個解決,但它卻能為辯論付予內涵,並為吾等民主公民所面臨的種種選項帶來清楚的道德條理。

然而要為林林總總的正義觀做評析,就要先確定哲理辯論的形式。作者提到道德哲學和政治哲學都是百家爭鋒的領域,碰到道德或政治上的思考歧見要更小心。歧見經常存在公領域的不同黨派、或不同意見團體之間。有時當棘手的道德難題讓我們不知如何是好,心中充滿矛盾之時,歧見卻是存在於內心。

如此,針對某個具體狀況的判斷要怎麼經過理性思辨,變成一體適用的正義原則,也就是道德思辨應具備何種形式?作者指出要靠著理性思辨,在義與不義、平等與不平等、個人權利與共善之間的紛擾地帶找出一條路,有一種切入點是去注意在道德難題之前,我們是如何自然而然地展開道德思考。接著,遇到違背同一原則的情況而陷入疑惑,並為苦於疑惑的煩憂而自我修正原先判斷,或重新思考原來尊奉的準則。

作者認為隨實際情況經過一再反芻調整原先的判斷和準則,這種真實世界與理性領域之間的來回思考,就是道德思辨的過程。不過他也提到道德省思不可能是一個人孤單追尋,也必須公共參與努力。省思的過程必須要有個叩問者,不管是友人、鄰居、同志、同胞或是出於想像,讓自己與自己辯論。作者提到光從自我內在掏答案,是不可能發現正義真諦或至善人生之道。

從福祉、自由、到美德,作者帶領讀者認識古今不同政治哲學思想家的正義論述的不同面向。在福祉方面談到功利主義強調最多人數的最大幸福。自由方面則談到自由至上主義主張我身我命歸我有、和康德自由主義強調人權是普世價值、羅爾斯的自由主義為底層爭平等。美德方面談到亞理斯多德《正義論》主張適才適性適本質、以及社群主義提到有歸屬就有責任的觀念。這些從不同面向思考正義的論述,足以擴大我們針對公共議題討論的視野與深度。

台灣的反核議題

就拿台灣前一陣子討論熱烈的反核議題來說,日本震災引發核災,突顯核電廠在台灣的安全疑慮。就像張榮發上月 23 日公開反核,認為日本核災殷鑑在前,台灣又位處地震帶,核四應該立即停建,其餘三個核電廠也應廢除,發展風力、火力、水力及天然氣等能源替代。他並批評政府沒這個心,未能及早規畫。

張榮發批評政府未能及早規劃替代能源來取代核能,以達到非核家園的理想。其實這正是基於人民福祉有關功利主義的正義觀點,人們害怕核電廠對環境的污染和造成嚴重災害的風險,加上日本核災的殷鑑更是令人感到惶惶不安。反核與廢核符合台灣全體人民大多數的利益,政府應該努力朝以非核家園的目標而努力,但實際上卻沒有及早規劃與落實,顯然是政府缺乏遠見而沒有及早規劃。

然而,反核與廢核的功利主義正義觀點卻有兩個問題。一個是以犧牲台灣少數人經濟發展的利益,用來換取大多數人不受核災恐懼陰影的威脅,是否真的正義;換句話說,難道少數人的利益真的可以因為多數人的幸福而被犧牲嗎?另一個問題是經濟發展的利益和環境及生態保護的重要性,這兩個不同的東西真的可以放在一起做相互客觀的比較;如果我們不能將它們化成具體客觀的數據來比較,那麼我們怎麼知道應該捨棄經濟發展而選擇環境及生態保護,還是反核或廢核的論調只是將某些人或群體偏好的價值判斷凌駕於其它的價值觀之上呢?

也許多數的人認為環境及生態保護的訴求,比起自由的經濟發展更有道德。但反核與廢核如果不能在理性的層面上溝通,其實並不符合平等自由主義的正義原則。平等自由主義是尊重人是理性思考的獨立個體,而不是強迫其他個體必須接受我們所認定的價值觀。因此以平等自由主義的觀點來看,台灣是否應該反核與廢核的焦點,應該是回到政策理性辯論的層面。

所以有關反核或廢核的討論,應該是從了解我們對能源的需求開始,探討非核能源能不能替代不使用核能的能源供應缺口,還要思考使用非核能源會產生的後遺症及如何解決、以及人民是不是能夠接受不使用核能會導致更高的用電成本,或是造成生活不便的代價。

如果能用更安全又低廉的代價來獲得能源,那當然是最好不過的事情,但如果我們現在做不到,不顧一切的反核與廢核可能會增加更高的碳排放量反而造成更多環境的污染,這對環保來說是本末倒置且不合邏輯的。因此,對於台灣的反核議題而言,應該讓各種不同價值觀的個體有相同的立足點。總之不是為反核而反核,而是在環保和經濟之間符合不同個體的公平和正義。

課奢侈稅抑制房價

政府打算課徵奢移稅抑制房價的議題,也提供有關正義思辨的討論題材。對這個議題,同人和學長 BigNews 在河道上有一些討論。學長認為政府要解決房價的問題,不應該用稅的角度來壓抑房價,而是應該從處理供需問題來解決。對學長的意見,同人提出不一樣的觀點。

同人不認為處理供需問題是解決房價的關鍵,因為房價偏高顯然是存在人為炒作的現象。對於一般勞工和上班族來說,人為炒作房價的投機行為是不道德的,於是政府打算立法課奢侈稅來管束房地產交易的投機行為,以符合買賣雙方在房屋市場交易的公平和正義。

不過學長認為問題並不在立法,因為房屋交易的需求需要被宣洩,而不應該用防堵模式來處理。他認為立法只是在降低房價的多元管道中,成效不彰的一個管道。他擔心房價雖然在短期間能夠被壓低,但卻是不正常的反應。因為整個房屋市場的交易量會下滑。

其實學長的觀念沒有錯,奢侈稅的確可能讓交易量和價格都大幅下降。但我認為看待房市價量下跌的重點應該是,這是由於市場過熱的降溫現象,還是刻意壓制正常的房市交易?同人相信前者的成分居多,畢竟房價一直上漲,不管經濟情勢好或壞,而且房市泡沫化的說法,早就由來以久,開徵奢侈稅有助於紓減房市泡沬化的壓力。

而且如果房價的不合理,確實是因為人為的炒作現象,那立法懲罰貪婪的行為,讓房市回到交易真正的平等和自由,有助於房屋市場和經濟體質的建全,這對房市來說並不見得是壞事。

當然,以自由經濟的觀點來看,房市應回歸市場經濟的價格機制;以供給和需求來預測房價的漲跌,通貨膨脹的心理恐慌和政府干預,既不智也沒有必要。這樣看起來似乎應該政府應該尊重市場的價格機制,朝向調整供給和需求而不要輕易介入干預才是明智之舉。要讓市場有足夠的誘因讓賣方提供買方所需要的房子,如此買賣雙方會因為交易的自由選擇而兩謀其利,並促成社會經濟的良性發展。

然而,房價不斷地攀高真的是求過於供嗎?或許在市場看起來真的是需求比供給還要多,但有多少需求是因為高房價預期心理的催化作用?高房價的預期心理可以催化買屋需求,多數的責任是因為人為因素。利用媒體和廣告炒作高房價,造成人們對通貨膨脹的預期心理,而使房價真的升高。其實物價上漲不一定會讓房價升高,但房價高漲卻會造成通貨膨脹的現象,於是在心理恐慌倒因為果的惡性循環之下,導致房價快速地飛漲。

自由經濟的理想世界是由市場機制來創造社會的經濟效益,基於平等的自由選擇,可以讓人用合理的價格買到他符合需求的商品或服務。然而,在實際的狀況下,人們真的是透過自由選擇來進行交易嗎?

在貧富不均的世界,沒有能力或金錢的人可能很難有自由選擇交易的機會。這不是說交易是在被脅迫的狀況下發生,而是他們會被有能力掌控市場遊戲規則的人宰割,於是付出更高的交易、代理、和機會成本等代價。因此,對大多數的人而言,如果房價的攀升是因為人為炒作,那麼這種行為就是不正義的。

因此,從平等自由主義的正義原則來看,對於非自住需求的短線房屋投資,政府課徵奢侈稅是有其道理的。雖然投資客對房市的投機行為,以道德的層面說他們貪婪其實並不恰當,因為這樣很容易陷入不同價值觀的道德批判,而且他們並不是以非法的手段來獲取利益。然而,他們在投資上的獲利是否完全因為努力,所以應該得到報酬作為獎勵?

當然投資客的獲利絕對有他們努力的部分,但投資客獲利的關鍵因素,還在於他們的努力「剛好」迎合社會的經濟發展。然而,社會經濟發展是全民共同努力的結果,因此基於全民共善原則的社會契約,應該要對投資客在投資房市中的獲利,課徵一部分的稅金以貼補在社會經濟發展沒辦法買到房子的人,因為他們對社會的經濟發展也有一部份貢獻。

同人聽說政府原來打算對房市投資客課徵奢侈稅,是希望能夠用在社會住宅方面的政策。當然,能不能真的課到投資客的稅,這屬於政策上的技術問題,以平等自由主義的觀念來看,對房市的投資客課稅,正是基於全民共善理念的社會契約。也就是說,多賺錢的富人,應該多負擔一些照顧沒有賺錢的窮人,這正是根據收入高低而徵稅。因此,同人認為政府課徵奢侈稅在正義觀念是有其道理,當然在政策執行的技術細節,應該會有相當程度的困難。

大法官和導盲犬

有關馬英九總統提名邵燕玲法官為大法官人選的爭議,同人在噗浪河道上看到一則訊息提到:

我覺得最可憐的是那位被提名的法官!代表法官解釋法律一定要貼近民意,可是這法律是立委設計的,如果設計的不盡民意,到底要遵從立委的設計,還是法官自己取代立委的地位,自行違反人民所付託的立委之意旨,而遵從民意的想法。只是又有二個問題產生,這個改變是真的符合民意,還是符合會大聲的民意?

同人從這則訊息可以感受到作者 JC 鮮師的義憤,只是和所謂「會大聲的民意」不同,看起來他的義憤對象是立法委員和期望扭轉司法判決的民意。後來 JC 鮮師更進一步地以〈馬英九口袋中的大法官〉詮釋他的想法,他認為那位法官很可憐,因為她的宣判不能直接附合民意輿論的想法。然而,法官心中所認知的輿論,其實不是客觀的輿論,而是法官個人心中主觀的輿論。最後他認為馬英九先生的道歉,不應該有責難法官的判決未能符合民意之意味,其道歉的內容應該只設定在向這位法官道歉。

也許 JC 鮮師在這件事政治上的觀察是正確的,政治人物會依照心中認知的民意來決定他的行為。但同人卻以為邵燕玲大法官提名的爭議,問題不在法官的判決違背民意,而是人們對失敗卻受賞的憤怒。法律不能維護公理和正義,即使判決沒錯,獎賞失敗的法官有道德上的問題,尤其是大法官是具有受到一般人尊崇的身份。

當然法官於法,不大可能附著於各種民意來宣判,基於特定的個體或群體,破壞司法體制並不符合平等自由主義的正義原則。但不能破壞體制而引來公憤的例子,前幾年在美國也發生過。

美國國際金融集團(AIG)拿政府的紓困金當紅利犒賞主管,引起人們的憤怒,但執行長不願改變發紅利的決定,提到「如果員工相信他們的報酬能夠由政府隨意的增刪,那公司將留不住一流的人才」。後來在政府的施壓下,才有 3/4 的受賞者自願將紅利繳回國庫讓民怨稍微平復。

如同歐巴馬對華爾街紓困金紅利產生民怨的詮釋:人民不悅的是金融界主管竟然憑其失敗而獲得獎勵,而且還是美國納稅人出的錢。因此大法官提名人爭議的焦點其實並不是判決不能符合民意,而是人們不能接受沒有維護正義成功的法官,能夠受到大法官尊榮地位的獎勵。

至於寄養家庭帶導盲犬被拒絕進行餐廳的紛爭,同人認為這個紛爭明顯是福祉和自由的正義歧見。從導盲犬寄養家庭和巷子義大利麵老闆的互動實錄可以清楚看到,那家店的老闆是以功利主義的思維來與導盲犬寄養家庭溝通。他希望導盲犬寄養家庭不要帶導盲犬進入他的店內,因為這樣可能會讓店內的其他顧客不悅而帶來麻煩。他不能理解為什麼寄養家庭不能接受他認為兩全其美的辦法;寄養家庭可以在門口附近的位置用餐,可以在兩公尺以內的視線中看到導盲犬在門外的狀況,而不要讓牠進入店裡。

然而,店主用功利主義認為合理的事情,在導盲犬寄養家庭和盲人的立場卻不能接受。這明顯是表現店主對盲人和導盲犬的歧視;如果在店內有其他顧客的情況下,導盲犬不能進入店內,那是不是意謂者盲人不可能在店內有其他顧客的情況下,由導盲犬引領盲人在店內的行動。如果這種對待盲人的態度遍及到社會上,就代表社會普遍存在對弱勢者不平等的歧視,即使用看起來禮貌的態度來包裝,有禮貌的歧視還是歧視。

功利主義是追求最多數人的最大幸福,然而為了追求更多的幸福和自由,歧視並排擠弱勢者的生存空間,這種社會是不是我們所希望的呢?或許忽略良知的不安,我們可以回答是來為自己謀求更多的幸福,然而會有那麼一天,不公義和不平等的事情降臨在你身上時,你就會真的會體會到受到歧視的痛苦,並且發現對歧視弱勢的冷漠及忽視,正是社會不公不義的最主要來源。

以羅爾斯(John Rawls)的自由主義會教我們用「無知之幕」的假定來設定我們的社會契約。這種假定是假設大家聚集起來選原則時,都還不知道自己將來在人海中會浮沉出什麼結果。想像大家是在「無知之幕」之後做選擇,大家在幕後不知自己將來是誰。如果大家對自己未來的狀況一無所知,就等於在平等的初始狀態下做選擇。既然沒人具有談判優勢,這樣講好的原則就會符合正義。樂為良譯(2011),《正義:一場思辨之旅》,雅言文化,p.160。

以平等的自由主義的正義觀念來看,歧視弱勢者的社會契約並不符合正義原則。因此導盲犬的寄養家庭為導盲犬和盲人爭平等並沒有錯。雖然網路上有人不滿寄養家庭以錄影蒐證和搬法條拿來壓人的行為,覺得這是存心霸凌店家,也有人以「弱勢暴力」來形容導盲犬寄養家庭的行為是濫用特權。然而同人認為導盲犬寄養家庭只是基於為弱勢者爭平等的義憤,對於弱勢者所遭遇的不平等,不能因為在情感上同情禮貌的態度,就忽略在紛爭背後對歧視真相的理性思考。

此外,導盲犬寄養家庭為盲人爭平等,也不是什麼運用分配正義之外的權力。依照社群主義的正義觀點,導盲犬寄養家庭和盲人有歸屬於同一個社群的關係,所以導盲犬寄養家庭必然負有讓盲人受到社會平等待遇的義務。因此導盲犬寄養家庭為盲人爭平等並非行使分配正義的特權,而是履行和盲人之間因為社群關係而產生的義務。

結語

從《正義:一場思辨之旅》這本書所學習到的正義觀念,讓同人在公共議題的思考中,發現更多不同面向的思考點,並且能夠更深入面對自己邏輯思辨的過程。從過程中體會到理性思考的樂趣,並不是為了說服別人同意自己的價值觀,而是讓理性思辨帶領自己探究真理,不受自己的偏好、刻板印象、感官、和價值觀所侷限。

當然,有時候在思辨過程的討論碰到爭論也是令我蠻困擾的,特別是那些經常習慣對人主觀批評來貶抑他人想法的人。但正義思辨的旅程必然會讓我們收穫豐盛的,它沒辦法讓我們在辯論中贏得勝利,但總是能夠指引我們進行理性的思辨。

Please follow and like us:
分類: 問題解決, 學習, 寫作, 思考, 新聞, 生活感觸, 閱讀。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

在〈公共議題的正義思辨〉中有 2 則留言

  1. 自動引用通知: 房市投機的自由 « 同人的生活派對

  2. u_watch表示:

    正義:一場思辨之旅[哈佛開放式課程]
    這裡有在討論喔
    http://forum.emailcash.com.tw/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7&extra=page%3D1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